医药(医疗)行业投资领域之蓝海领域
在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医药行业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医药行业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医药行业众多细分领域已经成为竞争的红海,无论是行业增速还是盈利水平均呈现下降趋势。而具备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能够更高效、智能、精准的满足大众健康需求的细分领域则顺应了未来发展趋势,无论是在产业政策还是市场需求等方面都得到了大力的支持,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较高的收益预期,是为医药行业的蓝海领域。
根据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导向及相关专业机构对行业市场前景的分析,对医药行业各细分领域进行了分析和筛选,初步列举出如下蓝海领域:
领域
具体内容
药品
生物药
1、抗体药物
2、重组蛋白质药物
3、疫苗
4、核酸药物
化学药
1、化学新药
2、高端(新型)制剂
3、临床短缺药物
医疗器械
医疗设备
1、医学影像设备
2、治疗设备(含手术机器人)
3、康复设备(含康复机器人)
医用耗材
1、植入介入产品
2、血液净化耗材
3、生物医用材料
体外诊断产品
1、免疫诊断
2、分子诊断
3、新型即时检测设备(POCT)
移动医疗产品
可穿戴医疗设备及相关配套系统
医疗服务/技术
养老/康复服务
养老产业、康复医疗
医疗美容
医疗美容耗材器械、医疗美容机构
辅助生殖
辅助生殖药物、辅助生殖中心
现代生物治疗技术
细胞治疗技术(CAR-T、干细胞)
互联网+医疗
--
1、医疗信息化、互联网化
2、医院
人工智能+医疗
--
1、健康管理
2、智能诊断
3、智能治疗
4、智能康复
5、人工智能在医药领域、医院管理领域、医保控费领域的应用
一、药品
(一)生物药
1、概念/范畴
生物药蓝海领域具体方向包括抗体药物、重组蛋白质药物、疫苗、核酸药物等。
?抗体药物
重点开发针对肿瘤、免疫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抗体药物,如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PCSK9抑制剂、肿瘤免疫治疗药物PD-1/PD-L1、治疗骨质疏松的RANKL等临床价值突出的新药。加快抗体偶联药物、双功能抗体、抗体融合蛋白等新型抗体的研发。推动临床需求量大的生物类似药大品种产业化,重点是针对TNF-α、CD20、VEGF、Her2、EGFR等靶点的产品,提高患者用药可及性。
?重组蛋白质药物
重点针对糖尿病、病毒感染、肿瘤等疾病,开发免疫原性低、稳定性好、靶向性强、长效、生物利用度高的新产品。加快开发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等新品种;推动具有重大需求的重组人白蛋白、基因重组凝血因子等产品的产业化。
?疫苗
重点开发针对高致病性流感、疟疾、登革热、结核、艾滋病、埃博拉、寨卡、中东呼吸综合征等重大传染病的疫苗,提高疫苗的应急研发和产业化能力。加快十三价肺炎结合疫苗、宫颈癌疫苗、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等临床急需产品的开发及产业化。发展针对肿瘤、免疫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性疫苗以及疫苗新型佐剂和新型细胞基质。发展多联多价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新型疫苗,实现部分免疫规划疫苗的升级换代。
?核酸药物
重点发展RNA干扰药物、基因治疗药物以及干细胞和免疫细胞等细胞治疗产品,包括CAR-T等细胞治疗产品(具体见本文第三部分之现代生物治疗技术——细胞治疗)。
2、相关产业政策
《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十三五”)》推进重点领域发展——生物药。重点发展大规模、高表达抗体生产技术,抗体偶联药物、双功能抗体等新型抗体制备技术,重组蛋白质长效制剂技术,基于细胞基质的大规模流感疫苗高产技术,细胞治疗产品制备技术,重组人白蛋白的大规模表达和纯化技术,极微量杂质的分析检测技术。开发抗体药物、重组蛋白质药物、疫苗、核酸药物等。
《“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推动重点领域新发展——构建生物医药新体系,加速新药创制和产业化。加快创制新型抗体、蛋白及多肽等生物药。发展治疗性疫苗,核糖核酸(RNA)干扰药物,适配子药物,以及干细胞、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T)等生物治疗产品。
《“十三五”生物技术创新专项规划》支持重点领域发展——新型疫苗、抗体等重大生物制品研制。重点突破疫苗分子设计、多联多价设计、工程细胞构建、抗体工程优化、新释药系统及新制剂、规模化分离制备、效果评价等关键技术和瓶颈技术,加快新型疫苗、抗体、血液制品等重大生物制品的研发。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专栏11-新药创制与产业化工程。围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体系,以抗体药物、重组蛋白药物、新型疫苗等新兴药物为重点,推动临床紧缺的重大疾病、多发疾病、罕见病、儿童疾病等药物的新药研发、产业化和质量升级。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专栏10-先进高效生物技术——新型生物医药技术。开展重大疫苗、抗体研制、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人体微生物组解析及调控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发一批创新医药生物制品,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药生物技术产业体系。
3、产业发展状况
生物药是一种包括(其中包括)单克隆抗体、重组蛋白、疫苗及基因和细胞治疗药物等的药品。与化学药相比,生物药具有更高功效及安全性,且副作用及毒性较少。由于其具有结构多样性,能够与靶标选择性结合及与蛋白质及其他分子进行更好的相互作用,生物药可用于治疗多种没有其他可用疗法的医学病症。
生物药是目前世界上最畅销的医药产品。年的十大畅销药物中,八种为生物药,其中包括7种抗体药物,1种疫苗,该八种生物药的销售收入占年十大畅销药物总销售收入的82.5%。凭借生物药卓越的疗效、生物科技的显着发展以及研发投入不断增加,全球生物药市场在年至年期间实现了快速增长,预计到年全球生物药市场将进一步增长至亿美元。
图片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生物药市场中,单抗是占比最高的细分类别。年,单抗占据全球生物药销售额的55.3%,其次是重组治疗性蛋白销售额占比32.1%;疫苗销售额占比11.5%。
资料来源:FrostSullivan、智研咨询整理
年全球销售额排名十的药品中,单抗和融合蛋白类的产品占据了八席。其中,阿达木单抗销售额.36亿美元,连续多年蝉联全球最畅销药物。上榜单抗药物的适应症主要覆盖癌症、自身免疫疾病和眼科疾病等。
年全球药物销售额前十药品
排名
商品名
通用名
公司
应用领域
年销售额:亿美元
1
修美乐(Humira)
阿达木单抗
艾伯维
免疫
.36
2
艾乐妥(Eliquis)
阿哌沙班
BMS
心血管
98.72
3
瑞复美(Revlimid)
来那度胺
新基
肿瘤
96.85
4
可瑞达(Keytruda)
帕博利珠单抗
默沙东
肿瘤
71.71
5
恩利(Enbrel)
依那西普
安进
免疫
71.26
6
赫赛汀(Herceptin)
曲妥珠单抗
罗氏
肿瘤
70.32
7
安维汀(Avastin)
贝伐珠单抗
罗氏
肿瘤
68.98
8
美罗华(Rituxan)
利妥昔单抗
罗氏
肿瘤、免疫
68.01
9
奥德武(Opdivo)
纳武单抗
百时美施贵宝
肿瘤
67.35
10
艾力雅(Eylea)
阿柏西普
再生元
眼科、肿瘤
65.73
曲妥珠单抗
罗氏
肿瘤
70.32
资料来源:Bloomberg、智研咨询整理
-年,我国生物药市场规模从亿元增至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2.4%,增速远高于全球水平。其中生物类似药从8亿元,增长到16亿元;原研药从亿元增长到亿元。预计年中国生物药市场规模将达到亿元。
-年中国生物药市场规模
资料来源:Bloomberg、智研咨询整理
我国的生物类似药起步较晚,年2月才首次发布《生物类似药研发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定义生物类似药、参照药物选择、研发和评价规则。年2月我国首个生物类似药汉利康(利妥昔单抗类似物)正式获批上市。目前,国内医药企业在研管线以热门靶点的生物类似药为主,研发进度较快,多个药物处在新药审评阶段,有望在短期内陆续上市。由于我国单抗市场规模较小,原研药先发优势并不明显,生物类似药有望凭借高性价比迅速抢占市场。
-年国内自主研发获批的生物药1类新药(原注册分类1.1类)
编号
产品
适应症
研发生产企业
获批时间
1
特瑞普利单抗
肿瘤
君实生物
2
信迪利单抗
肿瘤
信达生物
3
重组埃博拉病毒病疫苗
预防埃博拉感染
康希诺
4
贝那鲁肽
糖尿病
上海仁会生物
5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
感染
厦门特宝生物
6
肠道病毒EV71型灭活疫苗
预防EV71感染
昆明所、北京科兴、武汉所
、
7
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
预防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
昆明所
8
康柏西普
黄斑病变
康弘药业
9
重组戊型肝炎疫苗
肝炎
万泰沧海
10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粒细胞减少
石药集团
11
重组人尿激酶原
心肌梗死
天士力
12
碘[I]美妥昔单抗
肿瘤
华神生物
来源:CDE、米内网、中泰证券研究所。(根据中泰证券年7月19日研报数据整理)
年国内医药公司有望提交上市及获得批准的化药药物一览
编号
内资企业
通用名
靶点
适应症
事件
1
恒瑞医药
卡瑞利珠单抗
PD-1
肝癌、肺癌、食管癌
NDA
2
复星医药
曲妥珠单抗
HER2
Her2+MBC
获批上市
3
复星医药
阿达木单抗
TNFα
银屑病
获批上市
4
海正药业
阿达木单抗
TNFα
强直性脊柱炎
获批上市
5
康弘药业
康柏西普
VEGF
RVO
NDA
6
丽珠集团
重组人绒促性素
促排卵
NDA
7
石药集团
利妥昔单抗
CD20
非霍奇金淋巴瘤
NDA
8
中国生物制药
重组人凝血Ⅷ因子
A型血友病
NDA
9
三生制药
注射用重组抗HER2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赛普汀)
HER2
Her2+MBC
获批上市
10
百济神州
替雷利珠单抗
PD-1
经典霍奇金淋巴瘤
获批上市
11
信达生物
阿达木单抗
TNFα
强制性脊柱炎
获批上市
12
信达生物
贝伐珠单抗
VEGF
非鳞非小细胞肺癌
获批上市
13
信达生物
利妥昔单抗
CD20
NHL
获批上市
14
绿叶制药
贝伐珠单抗
VEGF
非鳞非小细胞肺癌
NDA
来源:CDE、米内网、中泰证券研究所。(根据中泰证券年7月19日研报数据整理)
(二)化学药
1、概念/范畴
化学药蓝海领域具体方向包括化学新药、高端制剂、临床短缺药物等。
?化学新药
重点发展针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精神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耐药菌感染、病毒感染等疾病的创新药物,特别是采用新靶点、新作用机制的新药。
?高端(新型)制剂
重点发展脂质体、脂微球、纳米制剂等新型注射给药系统,口服速释、缓控释、多颗粒系统等口服调释给药系统,经皮和粘膜给药系统,儿童等特殊人群适用剂型等。
?临床短缺药物
罕见病药、儿童用药等临床短缺药物开发,临床必需但副作用较大药物的换代产品开发。
2、相关产业政策
《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十三五”)》推进重点领域发展——化学药。紧跟国际医药技术发展趋势,开展重大疾病新药的研发;加快临床急需、新专利到期药物的仿制药开发,提高患者用药可及性;发展高端制剂,推动高端制剂达到国际先进质量标准;加强临床短缺药物开发;开发应用原料药新技术,发展高端制剂产业化技术。
《“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推动重点领域新发展——构建生物医药新体系,加速新药创制和产业化。推动抗体/多肽-小分子偶联、生物大分子纯化、缓控释制剂、靶向制剂等可规模化技术,完善质量控制和安全性评价技术,加快高端药物产业化速度。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专栏11-新药创制与产业化工程。推动临床紧缺的重大疾病、多发疾病、罕见病、儿童疾病等药物的新药研发、产业化和质量升级。
3、产业发展状况
根据米内网统计数据来看,-年中国公立机构终端化学药销售规模逐年递增,但增速有放缓趋势。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医院、医院、城市社区中心及乡镇卫生院)终端化学药销售额为亿元,同比增长7.36%;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化学药销售额首次迈进万亿时代。
年以来药政审评审批政策逐步推进,药品评审积压的状况得到显著改善,MAH等制度的试点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初创型研发企业的投入要求,为药品研发创制了条件。年实施的带量采购政策,仿制药企业超额利润逐步被压缩,定价和销售模式长期面临重塑。年国家层面对医药产业监管力度继续加大,辅助用药目录发布,第二批带量目录在9月底启动,30城市试点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DRG);随着医药行业步入医改深水岭,医药企业进入洗牌与转型时期,行业集中度进一步得到提升。
整体来看,药政评审制度改革和带量采购模式对于国内医药企业的发展模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带量采购的冲击下,仿制药企业原有的“高定价、高费用、高毛利”的销售模式逐步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仿制药企业原有的估值中枢。对于多数医药企业而言,拓展包括创新药在内的增量品种成为企业面临政策冲击之下的必然选择。
?创新药
国内创新药品种主要分布于化学药,与国际巨头化药、生物药并举存在差距。根据IMS统计,年全球创新药市场规模近亿美元,但我国占据的市场不足亿美元,上市的创新药也多为Me-too药物,缺乏首创药(First-in-class)。
但随着海外人员归国创业增加,国家给予创新药从资金到政策的全方面支持,中国创新药时代正逐步到来。以恒瑞医药、中国生物制药为代表的大型仿制药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及并购成功升级为创新药企业;而以百济神州、信达生物为代表的生而创新的研发驱动型公司则另辟蹊径,集结杰出人才,紧握政策机遇,借助风投、IPO等融资,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中国医药产业的创新研发水平与国际的差距正在逐步收窄,中国正在经历“仿制药-难仿药-同类最佳-同类首创”的转变与突破。
根据中泰证券研究所整理年-年国内医药企业自主研发获批1类新药(化药)及国内医药公司正在研发并有望近期提交上市的药物(化药)清单,其中肿瘤(淋巴瘤等)、癌症(肺癌、食管癌等)、其他重大疾病(糖尿病、丙肝、风湿关节炎等)为创新药重点方向。
-年国内自主研发获批的化药1类新药(原注册分类1.1类)
编号
产品
适应症
研发生产企业
获批时间
1
注射用艾博卫泰
HIV
前沿生物
2
丹诺瑞韦钠片
HCV
歌礼药业
3
盐酸安罗替尼
肿瘤
正大天晴
4
呋喹替尼
肿瘤
和记黄埔医药
5
马来酸吡咯替尼
肿瘤
恒瑞医药
6
苹果酸奈诺沙星
感染
浙江医药/太景生物
7
西达本胺
肿瘤
微芯生物
8
吡非尼酮
肺纤维化
上海睿星基因技术
9
阿帕替尼
肿瘤
恒瑞医药
10
艾力沙坦/阿利沙坦酯
高血压
信立泰/上海艾力斯
11
帕拉米韦
流感
广州南新
12
吗啉硝唑
感染
豪森药业
13
双环铂
肿瘤
索普兴大
14
海姆泊芬
鲜红斑痣
复旦张江
15
艾拉莫德
类风湿性关节炎
先声药业
16
埃克替尼
肿瘤
贝达药业
17
艾瑞昔布
骨关节炎
恒瑞医药
来源:CDE、米内网、中泰证券研究所。(根据中泰证券年7月19日研报数据整理)
年国内医药公司有望提交上市及获得批准的化药药物一览
编号
内资企业
通用名
靶点
适应症
事件
1
恒瑞医药
阿帕替尼
VEGFR2
肝癌
NDA
2
恒瑞医药
瑞格列汀
DPP4
II型糖尿病
NDA
3
恒瑞医药
瑞马唑仑
GABA
胃镜检查
获批上市
4
海正药业
海泽麦布
NPC1L1
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
NDA
5
海思科
HSK
GABA
胃肠镜检查
NDA
6
贝达药业
X-
ALK
ALK+肺癌
NDA
7
中国生物制药
安罗替尼
VEGFR等多靶点TKI
软组织肉瘤、SCLC
获批上市
8
百济神州
赞布替尼
BTK
套细胞淋巴瘤
获批上市
9
绿叶制药
利培酮微球
新制剂
精神分裂症
NDA
10
歌礼药业
拉维达韦
NS5A
丙肝
获批上市
11
艾森药业
艾维替尼
3代EGFRi
EGFR+NSCLC
获批上市
来源:CDE、米内网、中泰证券研究所。(根据中泰证券年7月19日研报数据整理)
?高端(新型)制剂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的疾病谱开始向高血压、肿瘤、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等慢性疾病发展,降低药物的副作用,提高药物的顺应性的新型制剂受到欢迎。慢性病通常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慢性病患者通常需要长时间甚至终身服药,由此药物的副作用更加明显,同时服药依从性也是一个难题,因此降低药物的副作用,提高药物的顺应性的新型制剂对于慢性病患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其价值也逐渐受到肯定。
据英国《药物研制信息》的报道,上世纪末,全球新型给药系统上市产品仅有数个,到了年,已有35种以上的新缓释药系统上市,包括缓释给药系统、控释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具体剂型包括口服缓释小丸、口服渗透泵片、口腔和鼻腔吸入剂、透皮贴片和储库型长效注射剂等。到年这个数据已经攀升到,包括58个口服混悬液,8个注射混悬液,4个注射乳剂,8个注射脂质体,18个植入剂,32个透皮制剂,50个眼用制剂,67个吸入剂,11个注射微球。
年以来,全球新型制剂已经发展到第三代,致力于克服处方限制、生理限制、口服粘膜屏障的靶向技术、纳米技术、智能给药和新型功能材料广泛应用于新型给药系统,近些年我国奋起追赶,加强了国际先进剂型及相关辅料研究,各大企业也在纷纷布局。但目前国内新型制剂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竞争格局较为分散,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有望在竞争中抢占先机,拔得头筹。并且,凭借领先的新型制剂开发技术可以与规模型药企合作,可以缩短产品开发的时间和费用,有助于产品的上市销售,不失为一种药品创新的新路径。
?临床短缺药品
临床短缺药品主要是罕见病和儿童药。
罕见病,是指发病率很低、很少见的疾病,一般为慢性、严重的疾病,常常危及生命。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五部门联合公布《第一批罕见病目录》,收录了种罕见病。这是中国政府首次以疾病目录的形式界定何为罕见病。根据流行病学文献报道和公开数据测算,在中国大陆,这种罕见病约影响万名患者。目前,仍有21种罕见病在我国面临“境外有药、境内无药”的困境。
自年以来,我国政府已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力图打破笼罩在罕见病药物上的“市场不确定”,鼓励罕见病药物的引进、研发和生产,并加快罕见病药品的注册审评审批。
儿童专用药存在的问题表现在药品品种少、剂量规格少、不合理用药等方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多种化学药品制剂中,供应儿童专用的药品不足60种,90%的药品无适用于儿童剂型。医生在开药时,在用药剂量上经常采取将成人用药酌情减半等方法,临床上儿童用药超说明书使用问题突出。
从市场规模上看,狭义的儿童用药市场(仅包括儿童专用药)规模约为亿元,-年的复合增长率为11.32%,预计未来我国儿童药销售规模将继续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
二、医疗器械
(一)医疗设备
1、概念/范畴
医疗设备蓝海领域具体方向包括医学影像设备、治疗设备(含手术机器人)、康复设备(含康复机器人)等。
?医学影像设备
重点发展高场强超导磁共振和专科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高端CT设备,多模态融合分子影像设备PET-CT和PET-MRI,高端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血管内超声,血管数字减影X射线机(DSA),高清电子内窥镜等。
?治疗设备(含手术机器人)
重点发展高能直线加速器及影像引导放射治疗装置,骨科和腹腔镜手术机器人,血液透析设备及耗材,人工肝血液净化设备及耗材,眼科激光治疗系统,高端治疗呼吸机,移动ICU急救系统,除颤仪,中医治疗设备等。
?康复设备(含康复机器人)
重点加强人工智能、神经工程和机器人的前沿技术在医疗康复中的应用研究,加快发展康复、助残、养老等相关的人机交互、脑-机接口、人-机-电融合与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突破家庭护理、老年陪伴、助力助行、穿戴式康复等专业化机器人产品的转化应用。重点开发智能康复机器人、智能助行系统、多模态康复轮椅、外骨骼机器人系统等产品。
2、相关产业政策
《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十三五”)》推进重点领域发展——医疗器械。重点发展医学影像设备、体外诊断产品、治疗设备、植入介入产品和医用材料、移动医疗产品。
《“十三五”医疗器械科技创新专项规划》重点任务——前沿和颠覆性技术。重点加强新型生物医学成像、新型术中分子影像、生理信号获取、新型测序技术以及医学图像处理、新型体外诊断、组织修复和再生、人工器官、神经工程、健康监测与促进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加强精准诊疗、无创检测、医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突破及颠覆性创新技术培育。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升生物医学工程发展水平——开发高性能医疗设备与核心部件。发展高品质医学影像设备、先进放射治疗设备、高通量低成本基因测序仪、基因编辑设备、康复类医疗器械等医学装备,大幅提升医疗设备稳定性、可靠性。
3、产业发展状况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口老龄化加剧、医疗需求不断增加,医疗设备市场逐年增长,据医械研究院测算,年中国医疗设备市场规模为亿元,同比增长19.99%。
根据使用功能不同,医用医疗设备又可以分为诊断设备类、治疗设备类和辅助设备类。诊疗设备类主要包括:影像诊断设备、功能检查设备、监护设备等;治疗设备类主要包括:手术设备、放射治疗设备、激光治疗设备、康复设备等;辅助设备类主要包括:制冷设备、供氧设备、血库设备等。
?医学影像设备发展状况
医学影像是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份额最大的细分板块,占比16%,预计年市场规模约为亿元。
医院盈利模式发生变化,“以药养医”医院更加重视医疗服务的输出。医院成本效益报告数据显示,影像科和检验科具有最高的收入水平和收益率,在盈利导向驱使下有望通过科室地位的提升带来相关设备和耗材市场的增长,我国医疗影像市场有望加速发展。
高端影像市场被外资占据,尽管近年来国内影像行业实现了快速发展,本土医疗影像企业在中、低端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但受限于技术、品牌、产品综合性能等方面的差距,高端市场大部分仍被外资占据,特别在CT、NMR、彩超、内窥镜等领域,外资占比超过80%。整体而言,我国医疗器械目前还是以中低端为主,产品结构升级空间大,若能在高端领域取得突破,进口替代前景广阔。
国内主要企业有:迈瑞医疗——主要品种形成规模化优势,其中监护仪、麻醉机、除颤仪、血球分析仪、彩超等多个细分产品的市场份额已达到国内前三、世界前五;开立医疗——司主要产品包括医用超声诊断设备(主要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设备与B型超声诊断设备)、医用电子内窥镜设备、血液分析仪;万东医疗——在基础医学影像设备中处于龙头地位,产品线涵盖各类医学影像设备,包括DR、MRI(永磁和超导核磁)、DSA、平板胃肠、16排CT等)。
?主要治疗设备发展状况
(1)放射治疗设备
根据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数据,国内放疗市场由年的58.3亿元增长至年的亿元,年复合增速为24.42%。近年我国放疗市场增长呈现加速迹象,未来随着放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及放疗意识的提升,预计未来3-5年,放疗行业复合增速仍将保持在25%-30%的水平。
未来放疗技术的重点发展方向:一是放射技术迈向精准治疗时代;二是质子重离子掀起全球热潮的先进技术;三是医用直线加速器技术日趋完善,市场需求不减;四是射波刀、TOMO(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系统)等新技术不断推广。
(2)手术机器人
根据IFR的数据,年全球医疗机器人的销量为台。其中最重要的应用是外科手术辅助机器人,销量为台,医疗机器人的总销售额为13.17亿美元,占据了专业服务型机器人的35%。IFR机构预测,从年起,未来4年内平均每年年均复合增速达到34.45%,在年全球医疗机器人的销量会达到约台。
当前,手术机器人的临床应用主要在泌尿外科、心胸外科、妇科等领域。手术机器人与传统开放式外科手术、内窥镜手术相比具有诸多优点。
直觉外科的产品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是目前手术机器人投入商业化实践中最为成功的一个产品。目前,国内医疗机器人的发展水平与国际相比还有一定距离,但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国内医疗机器人的代表企业有哈尔滨博实的微创腹腔外科手术机器人、重庆金山的胶囊机器人、沈阳新松的胃镜诊断治疗辅助机器人系统、妙手机器人的妙手S等,这些公司的产品已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临床应用。
目前国内医疗机器人处于处于研发阶段,产业化刚刚起步。但是从国外相关公司的发展和现有市场需求来看,医疗机器人未来具备良好的产业化前景。
?康复设备发展状况
康复器械从技术水平来看,经历了3代更迭,从1.0到3.0:
主要形式为各种被动辅助器械,以各种辅助器械为主,多属于被动的工具,比如站立架、轮椅等。
电气化为其特征,可对患者主动进行输出能量治疗,在系统复杂程度上有了一定提升,以步态分析系统、言语功能障碍训练系统为典型代表。
加入智能化功能产品,能自动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调整相应功能,部分有能力采集、分析数据,包括高端康复机器人等。目前国内康复3.0市场主要产品为国外进口,但是也有包括钱璟康复在内公司积极布局,未来有望抢占部分市场。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康复器械供应商发展经历了从单个产品到系列产品再到整体解决方案供应的发展路径,整体解决医院、残联等机构一次性采购需求增加客户粘性的前提下,也大大提升了自身产品的销售效率,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将会成为未来行业主流,而此种情况下更好整体解决方案与更好的渠道关系将成为企业制胜法宝。
(二)医用耗材
1、概念/范畴
医用耗材蓝海领域具体方向包括植入介入产品、血液净化耗材、生物医用材料等。
?植入介入产品
重点发展全降解冠脉支架,心脏瓣膜,可降解封堵器,可重复使用介入治疗用器械导管,人工关节和脊柱,3D打印骨科植入物,组织器官诱导再生和修复材料,心脏起搏器,植入式左心室辅助装置,脑起搏器,人工耳蜗,牙种植体,眼科人工晶体等。
?血液净化耗材
重点开发高质量、低成本的透析器/滤器/灌流器,重点解决国产血液透析器/灌流器稳定性、批量生产工艺性和核心部件问题。
?生物医用材料
加快发展生物医用材料表面改性、生物医用材料基因组、植入材料及组织工程支架的个性化3D打印等新技术,促进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的临床应用。重点开发骨科修复与植入材料、高生物相容性的口腔种植修复体功能性敷料,全降解血管支架材料,中枢神经修复材料,可降解快速止血材料和医用粘接剂等。
2、相关产业政策
《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十三五”)》推进重点领域发展——医疗器械。重点发展医学影像设备、体外诊断产品、治疗设备、植入介入产品和医用材料、移动医疗产品。
《“十三五”医疗器械科技创新专项规划》重点任务——前沿和颠覆性技术。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以“组织替代、功能修复、生物调控”为方向,围绕组织器官修复、功能替代、降解调控等难点问题,重点开展生物材料的细胞组织相互作用机制、不同尺度特别是纳米尺度与不同物理因子的生物学效应等基础研究。
3、产业发展状况
根据医械研究院测算,年中国高值医用耗材市场规模约为亿元,在医疗器械市场占比19.72%,为仅次于医疗设备的第二大细分领域。
年中国高值医用耗材细分市场规模情况
序号
细分市场
年市场规模(亿元)
同比增长率
1
血管介入
25.08%
2
骨科植入
16.44%
3
眼科
76
16.92%
4
口腔科
70
20.69%
5
血液净化
67
21.82%
6
电生理与起搏器
67
15.52%
7
非血管介入
37
19.35%
8
神经外科
36
12.50%
9
其他
42
23.53%
合计
20.37%
数据来源:医械研究院《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
?血管介入市场发展状况
血管介入市场为高值医用耗材最大的细分市场,年市场规模约为亿元。按照治疗部位不同可以将血管介入器械分为心血管介入器械、脑血管介入器械、外周血管介入器械。
(1)心血管介入器械
据医械研究院测算,年心血管介入器械市场规模约为亿元,同比增长21.10%。
心血管介入器械是我国血管介入器械中发展最成熟的细分市场,随着近年来技术不断发展和国家对心血管领域的大力支持,心血管介入器械市场已基本实现进口替代,其中冠脉支架市场中,国产产品市场份额更是占据70%以上。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乐普、微创、吉威等大型企业手上。
(2)脑血管介入器械
据医械研究院测算,年脑血管介入市场规模为48亿元,同比增长37.14%。
我国国内脑血管介入器械市场起步较晚,技术水平还相对比较落后,因此我国脑血管介入市场主要以进口产品美敦力、强生、波科为主,国产品牌还相对比较弱,据医械研究院测算,进口品牌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的80%以上。
(3)外周血管介入器械
据医械研究院测算,年我国外周血管介入器械市场规模达到77亿元,增长率高达32.76%。
我国外周血管介入器械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目前主要以进口产品为主,尤其是高端支架市场主要由进口品牌占据,只有微创、先健科技等少数国产品牌拥有少量市场份额。
血管介入器械市场发展趋势:一是产品价格进一步降低;二是国产领先生产企业优势不断扩大。
?骨科植入市场发展状况
得益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社会老龄化进程加速和医疗需求不断上涨,我国骨科植入类市场销售规模由年的亿元增长至年的亿元,但受集中采购、国产“进口替代”等因素影响,近几年骨科植入市场规模增长逐渐放缓,据医械研究院测算,年骨科植入物市场销售规模约为亿元,比年的亿元增长了37亿元,增长率为16.44%。
骨科植入市场可分为创伤类、脊柱类、关节类、其他;年,前三大市场占据85.50%的市场份额;脊柱超越创伤成为最大的细分市场,占29.01%;创伤排名第二,占28.63%;关节排名第三,占27.86%。
目前,骨科植入市场中,只有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创伤领域实现了进口替代,高端的脊柱和关节领域一直还是进口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关节领域,基本上是国外巨头垄断市场,国产化程度低。在骨科植入领域,强生排名全球第一,年骨科营收92.58亿美元;而在国产市场,微创排名第一,年骨科营收2.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26亿元,但微创业务主要在国外,因此在中国国产市场,威高排名第一,年骨科营收8.70亿元。
骨科植入市场未来发展趋势:一是国产替代空间巨大;二是新技术(计算机辅助技术、3D打印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助力骨科跨越式发展。
?眼科高值医用耗材市场情况
据医械研究院分析,年我国眼科高值医用耗材市场规模约为76亿元,同比增长16.92%。
我国眼科市场起步较晚,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眼科产业链,但高值医用耗材领域依然是进口品牌占据绝大多数市场份额,国产产品与进口产品在技术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随着近年来技术的提升和国家大力推动国产器械发展,这一差距在不断地缩小,涌现了许多杰出的国产品牌,比如硬性角膜接触镜领域的欧普康视、人工晶状体领域的珠海艾格、河南宇宙等。
眼科高值医用耗材市场发展趋势:一是市场前景广阔;二是近视防治和白内障领域将爆发增长。
?口腔科高值医用耗材市场发展状况
近年来,随着大众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口腔疾病越来越引起重视,口腔市场得到较快发展,其中应用于口腔科疾病广泛治疗的高值医用耗材市场更是发展飞速。据医械研究院分析测算认为,年我国口腔科高值医用耗材市场规模为70亿元,同比增长20.69%。
相较于国外,我国口腔医疗领域起步较晚,再加上大众对口腔健康意识薄弱,使得我国无论是口腔科医疗人才还是技术水平都大大落后于国外,高值医用耗材领域也不例外,除正畸材料领域国产企业能与进口企业抗衡以外,口腔颌面外科植入材料和义齿材料领域市场均把持在进口企业手中,进口替代程度低。
口腔科高值医用耗材市场发展趋势:一是口腔医疗器械数字化解决方案方兴未艾;二是“颜值经济”将是驱动口腔产品升级换代的重要动力;三是民营口腔医疗机构将成为耗材销售的主战场。
?血液净化类高值医用耗材市场发展状况
从全球来说,目前血液净化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占比高达70%以上,而我国血液净化市场起步较晚,目前市场规模还较小,但随着肾病患者人数不断增长以及透析费用医保报销比例的不断提高,我国血液净化市场增长较快。据医械研究院测算,年我国血液净化类高值医用耗材市场规模约为67亿元,同比增长21.82%。
目前,我国存量透析治疗需求仍远未被满足。截止年,我国约有万终末期肾病患者(ESRD),其中只有38.5万患者接受透析治疗,仅占19%。与世界平均37%、欧美国家75%相距甚远。预计到年我国ESRD患者人数将突破万人,如果未来尿毒症患者透析治疗率提高到国际平均水平37%,届时透析治疗人数将达到万人,若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现在的平均治疗率75%,则透析治疗人数或将达到万人以上,是目前的10倍之多。血液净化市场前景广阔,拥有巨大的发掘空间。
我国血液净化市场起步较晚,技术水平相较于国外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我国血液净化市场主要以进口产品(费森尤斯、美国百特、日本尼普洛、瑞典金宝、德国贝朗、意大利贝尔克等)为主,尤其是血液净化类高值医用耗材市场,进口产品占据7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随着国内厂家(健帆生物、威高、成都欧赛等)技术水平的不断加强,进口替代程度将会进一步提升。
血液净化类高值医用耗材市场发展趋势:一是血液净化产品更加便携化和智能化;二是独立血透中心将成为各大企业争夺的重要战场;三是厂家将加快全产业链布局。
?生物医用材料发展概况
生物医用材料是一类用于诊断、治疗、修复和替代人体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新型高技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及制品产业是整个医疗器械产业的基础,正在成长为全球经济的一个支柱性产业。
我国生物医用材料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过30多年的努力,产业已初具规模。年国内生物医用材料市场规模突破亿美元,复合增长率30%。受到人口老龄化、消费升级、行业技术创新等因素驱动,国内生物医用材料未来仍将保持高速发展。预计年我国生物医用材料市场规模将达到1,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生物医用材料市场,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2%。
-年我国生物医用材料市场规模增长趋势
图表来源:药监局
生物医用材料行业技术、资质和资金壁垒较高,新进入者难以在短期内形成规模效应,行业竞争主要集中在少数具备技术优势且已经形成规模的企业之间展开,市场集中度较高。同时,随着国内企业技术、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本土企业将在国内甚至国际市场更多地与国外品牌展开竞争。
国内生物医用材料市场重点企业:乐普医疗(主要是可降解支架产品)、正海生物(口腔修复膜、生物膜等软组织修复材料以及骨修复材料等)、冠昊生物(脑膜修补膜等)、迪康中科(可吸收骨钉、可吸收医用膜等)、瑞诺生物(生物可吸收材料、高分子可吸收医疗器械)等。
(三)体外诊断产品
1、概念/范畴
体外诊断产品蓝海领域具体方向包括免疫诊断、分子诊断、新型即时检测设备(POCT)等。
?免疫诊断
免疫诊断是基于抗原、抗体间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来检测各种疾病的方法,根据其标记信号的不同,衍生出了各种不同的免疫诊断方法。从其发展历程看,共经历了放射免疫分析技术、免疫胶体金技术、酶联免疫分析技术、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阶段,目前化学发光应用较广,成为了免疫诊断技术的主流。要在一体化化学发光免疫诊断系统等高端产品方面实现重点突破,提高体外诊断产品在高端市场的国产化率。
?分子诊断
分子诊断主要是指对与疾病相关的结构蛋白质、酶、抗原抗体和各种免疫活性分子,以及编码这些分子的基因的检测。重点开发现场快速提取/检测核酸一体化平台、新型基因测序仪、随检全自动核酸检测系统、定量数字PCR等系统。
?新型即时检测设备(POCT)
POCT英文全称为Point-of-CareTest,指在病人身边快速诊断,因此又被称为即时检验。POCT也常被称为床旁检测、医生诊所检测、实验室外检测、分散测试、现场替代检测、“卫星化”检测、患者自我检测等。其检测具有时间短,患者亲历等优点,因而能快速而恰当地进行诊疗、护理、病程观察,进而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目前POCT已经广泛应用在ICU、手术、急诊、诊所及患者家中。
2、相关产业政策
《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十三五”)》推进重点领域发展——医疗器械。重点发展高通量生化分析仪、免疫分析仪、血液细胞分析仪、全实验室自动化检验分析流水线(TLA)及相关试剂,单分子基因测序仪及其他分子诊断仪器,新型即时检测设备(POCT)。
《“十三五”医疗器械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专栏1:前沿和颠覆性技术重点发展方向。在体外诊断领域,以“一体化、高通量、现场化、高精度”为方向,围绕临检自动化、快速精准检测、病理智能诊断、疾病早期诊断等难点问题,重点加强不同层次生命活动中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的基础研究和新型诊断靶标的发展与应用。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升生物医学工程发展水平——开发高性能医疗设备与核心部件。加速发展体外诊断仪器、设备、试剂等新产品,推动高特异性分子诊断、生物芯片等新技术发展,支撑肿瘤、遗传疾病及罕见病等体外快速准确诊断筛查。
3、产业发展状况
体外诊断(IVD)是一种在人体外检验血液、尿液等人样本进而判断疾病或身体功能的诊断方法。目前,全球医疗决策中约有三分之二是依据诊断做出,而80%以上的诊断属于体外诊断范畴。年,体外诊断以13.3%的占比位列全球医疗器械子行业第一位,且其规模呈快速扩张趋势。根据EvaluateMedTech在年的预测,年全球体外诊断市场规模为亿美元,且在未来几年内保持5.6%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年市场规模将达到亿美元。
虽然我国体外诊断行业过去几年已经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行业规模从9年的亿增长到了年的亿,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6.6%。但是,目前我国体外诊断人均年消费金额仅3美元,相较于发达国家人均年消费30美元的水平而言还有巨大的增长潜力。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均医疗费用支出的增长以及技术的进步,我国体外诊断行业未来5年都有望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千亿市场值得期待。
体外诊断行业技术为王,高端免疫进口替代、分子诊断升级和POCT便捷化是未来发展的三大方向。
?高端免疫诊断——市场规模最大,高端免疫进口替代空间大
免疫诊断在我国IVD行业中占据了超过三成的市场份额。目前,高端化学发光已替代酶联免疫成为我国主流的免疫诊断方法,市场规模已达免疫诊断总市场的70%以上,且基本被罗氏、雅培、贝克曼等外资巨头垄断。近年随着新产业等国内企业对于化学发光技术的突破以及透景生命高通量流式荧光技术的引入和消化,不仅在中低端免疫诊断实现了国产化,在海外巨头垄断的高端免疫诊断领域亦开始实现小部分的进口替代。未来随着国内优势企业的技术突破+国产化性价比优势+产业政策助力,有望逐步实现高端免疫诊断领域的进口替代。
?分子诊断——市场初期,国内外技术差距小,行业增长速度快
分子诊断作为精准医疗的技术基础,是诊断技术的前沿技术,也是IVD领域增长最快的子行业。分子诊断技术发展时间较短,国内企业与海外同行技术水平差距相对较小。分子诊断主要分PCR、基因芯片和基因测序三种技术,长期来看基因测算技术发展空间更为广阔,但其成本较高,目前PCR技术仍是分子诊断的主流。收益于精准医疗发展趋势和分子诊断本身技术手段的不断升级,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分子诊断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国内拥有技术、渠道等先发优势的优质企业将享受市场快速增长的红利。
?POCT——市场潜力大,分级诊疗助力国产细分龙头崛起
POCT类产品具有使用方便、高效以及准确度高等特点,对于疾病预防、确定病因和预后效果、提高质量有效性和减少医疗成本有重大意义,能满足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临床检测需要。目前POCT整体市场规模不大,但发展很快,医院临床科室渗透率还较低,尤其是在基层及个人用检验设备不多,未来随着老龄化带来的慢性病高发、收入水平的提升以及纳入医保和分级诊疗等政策的支持,POCT市场有望继续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在具体应用构成上,国内血糖类产品占据主要市场,心血管类次之但增速最快。市场格局来看高端被海外企业垄断,中低端市场细分领域已形成部分国内龙头企业,分级诊疗政策的落实将助力具备性价比优势的国产品牌迎来发展良机。
(四)移动医疗产品——可穿戴医疗设备
1、概念/范畴
重点发展可穿戴生理信息监测设备,具备云服务和人工智能功能的家用、养老、康复设备。开发可穿戴医疗器械使用的新型电生理传感器、柔性显示器件、高性能电池等核心通用部件。
2、相关产业政策
《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十三五”)》推进重点领域发展——医疗器械。重点发展移动医疗产品。
《“十三五”医疗器械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专栏3:重大产品研发重点发展方向。健康感知产品。重点开发智能人体生理信息感知产品,实时人体行为监测,健康状态检测、监测的健康感知产品。
3、产业发展状况
随着医疗设备技术的进步,与可穿戴设备兼容的智能手机医疗保健应用程序越来越多,医疗服务供应商对无线连接青睐越来越明显,以及大众对身体健康的重视度日渐增加,可穿戴医疗设备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年全球可穿戴医疗器械市场总销售额为20亿美元,年为23.94亿美元,年超过30亿美元,预计年有望超过60亿美元,产业发展充满活力。
近年来,我国可穿戴医疗设备市场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数据显示,年中国可穿戴医疗设备市场规模达到12亿元,预计年有望突破亿元。
我国可穿戴医疗设备市场规模
资料来源:火石创造《可穿戴医疗设备市场研究》;年数据为预测数据。
我国医疗供需缺口为可穿戴医疗设备带来新机遇。可穿戴医疗设备前景广阔,主要原因有:一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造成医疗需求的急剧增长;另一方面,我国医疗资源供给严重短缺,尤其在偏远地区。供需缺口为可穿戴医疗设备发展带来机遇。未来,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将不仅接受药物治疗,还接受包括远程监测、远程治疗方案调整、生活方式管理和可穿戴式给药在内的整体疾病管理方案。
可穿戴医疗设备未来发展趋势:
(1)产品聚焦化。可穿戴医疗设备应更加针对具体病种、具体人群。这有利于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便于医生与患者基于数据进行交流,真正的帮患者减轻病痛,解决疾病问题,同时提高医生工作效率。
(2)数据云端化。随着移动医疗平台的快速发展,未来的可穿戴设备必将实现与云端互联,各数据可实现互通共享,各患者可实现“云端数据集成化”,医生远程即可开立药物、提出诊疗建议等。因此,可穿戴医疗设备所产生的数据云端化,将会是未来重要发展方向。
(3)体验互动化。对于可穿戴设备来说,运动数据收集、建立运动排行榜和扩大交友渠道等用户的交互体验,极大的增加了用户的使用粘性。可穿戴医疗设备同样如此,应该注重患者医学类的交流,增强互动体验,更加深入的传递可穿戴设备的医学价值。
(4)诊断远程化。可穿戴医疗设备作为移动医疗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量化医学诊断价值,让数据真正体现出作用,让医生通过远程诊断即可为患者提出初步处理意见。总体来说,将远程诊断和可穿戴医疗设备有机结合起来,其才会有更迅猛地发展。
(5)盈利模式创新化。随着可穿戴医疗设备快速发展,可穿戴医疗设备厂商的盈利模式将会从传统的硬件销售,逐渐向挖掘诊断价值、数据价值、医学价值和服务价值的新模式转变,这将会进一步推动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快速发展。
三、医疗服务/技术
(一)养老/康复服务
1、概念/范畴
养老产业是指以老年人的生活为中心,为老年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服务的相关产业的总称。包括养老护理(养老院、日间托老、居家养老等),养老医疗(与老年人健医院、医院、医院、医院等)。
2、相关产业政策
《“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统筹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促进医疗与养老融合,发展健康养老产业。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老年人家庭提供签约医疗服务,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康复护理、老年病和临终关怀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推进形成诊疗—康复—长期护理连续服务模式。明确医疗机构急慢分治服务流程,建立健全分工协作机制,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和护理院等慢性病医疗机构之间的转诊渠道,形成“小病在基层、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合理就医格局。
《健康中国行动(-)》——老年健康促进行动。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支持社会力量开办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服务机构。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建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区康复机构及社会组织、家庭相互衔接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加强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康复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康复设施、人才队伍建设,健全衔接协作机制,不断提高康复保障水平。
3、产业发展状况
截至年底,我国大陆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67亿,新增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1.9%。根据国际上对人口老龄化的定义: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7%即为人口老龄化,而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4%即为深度老龄化。也就是说,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
按照各地颁布的“”养老办法,我们的发展目标是:90%的老人为居家养老;7%的老人适用社区养老,即只需要护理不需要床位;3%的老人适用机构养老,即既需要床位,也需要护理。参考肖文文等《北京市养老机构基本养老服务费用影响因素研究》调查数据,我国养老产业潜在市场空间达到0亿元,其中,居家养老亿元,机构养老亿元,社区养老亿元。若考虑老龄化加剧和居民收入水平和退休待遇提升,产业潜在空间还会继续扩大。
国内主要养老模式及代表企业:
?居家养老:上门医疗、家政和康复需求为主
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以家庭为中心,其日常生活及照料均由家人完成,仅在有必要时,寻求养老机构、医疗机构提供医疗及心理援助。居家养老主要涉及的服务包括养老机构等提供的上门助浴助卫,日间照护,上门医疗,上门康复,家政清洁等。此外,居家养老用户会购买如移动诊疗,紧急按钮等设备,为老人在家生活提供安全及健康保障。居家养老是我国最普遍的模式,目前占比96%。
案例:南京新百旗下安康通
安康通成立于8年,是国内最大的居家养老服务企业,以自有互联网平台为入口,通过室内硬件系统、移动智能设备与专业化的家庭服务团队相链接,为家庭成员和助老员转送实时信息及专家建议,为老人提供居家紧急救助、居家照护、健康管理等服务。
?社区养老:负担低、专业化、响应快的养老模式
社区养老以家庭为主要生活场所,在社区建设养老服务中心,通过提供店内床位及专业护理、便利药品及设备销售、就近换药、康复训练及紧急救助,上门提供医疗、护理、养老餐、助浴、心理疏导等获得盈利。一方面社区养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老人医疗及护理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老人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仍与家人同住,最符合我国孝道传统需要,也可以减轻老人负担。
案例:凤凰股份
凤凰股份以原有房地产业务配套养老设施为基础,实现养老服务走进社区。主要收入为服务费,床位费等。其中服务费包括店内服务及就近上门服务;床位费一般按年、按房间类型收取。
?机构养老:目前高端机构盈利模式较为清晰
机构养老是指为老人提供专门生活场所,如养老院、福利院和敬老院等,并提供日间照料、医疗护理、康复锻炼、老年社交等服务。我国机构养老以公办为主,民办为辅。民办又分为高端和中低端。目前这种模式在我国占比较低,而在欧美发达国家较为普遍。
案例:宜华健康亲和源
亲和源养老成立于年,目前在上海、浙江、辽宁、山东和江西等地有9个养老园区。亲和源以宜老化养老社区为依托,通过会员制入住模式,为老年人提供秘书式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及社交娱乐服务。亲和源收入主要分为会员费和服务费。
?医养结合:各项养老模式的关键支持
医养结合指的是将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有机结合,在保证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同时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在规划、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加强老年护理院和康复医疗机构建设。
案例:湖南发展
湖南发展康年公司间接控制湘雅博爱医院,医院合作及承接政府购买等方式解决病源较少的问题,并通过租赁等轻资产模式,快速回收成本。目前院内科室包括脊髓损伤康复科、神经康复科、骨关节康复科等。由于轻资产模式建设成本较低,“湘雅模式”实现在省内的复制推广。年,常德博爱医院及武汉侨亚博爱医院成立。截止目前,湖南发展康年公司旗下开业连锁康复机构数量达到5家,其中三级医院2所,二级医院3所,总床位规模已达1余张。
(二)医疗美容
1、概念/范畴
医疗美容是指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的修复与再塑。
其产业包括医美产品制造:医美耗材、药品、器械生产;医美服务提供:医院整形美容科、医院医院、小型诊所等;医美消费者平台:基于互联网的医美终端用户交互平台。
2、相关产业政策
年1月20日,中国整形美容协会下发《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医疗美容机构评价工作管理办法》和《医疗美容机构评价标准实施细则(版)》的通知,标志着医美行业将推行分级管理,医院将有据可依。
年3月24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关于加强医疗美容主诊医师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开展医疗美容服务的医疗机构应当对本机构医疗美容主诊医师的专业(包括美容外科专业、美容牙科专业、美容皮肤科专业和美容中医科专业)进行核定,并将核定结果报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备案。《通知》要求,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将医疗美容主诊医师备案信息及时录入国家卫生计生委医师管理信息系统,并向社会公开,供群众查询,接受社会监督。
3、产业发展状况
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年全球医疗美容市场规模约为亿美元,中国医疗美容市场规模超过0亿元,达到亿元,占全球市场的10%,成为医疗美容第三大市场。
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在18-40岁女性中,中国医美用户渗透率为7.4%,韩国为42.0%,二者之间有近6倍的差距。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中国医美消费还有近6倍增长空间,未来市场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医疗美容产业各环节
医疗美容上游环节——医美材料和器械。目前医美行业的很多材料和器械都依赖于从国外进口,消费者也更加信赖进口产品。
医疗美容中游环节——医疗美容机构。截止年底,根据国家卫计委统计中国共有00多个已注册的医疗美容机构,医院占据了市场超过80%的市场份额。
医疗美容获客环节。传统渠道主要包括美容院导流、广告、百度等搜索引擎竞价;新兴渠道主要包括互联网O2O竞价平台、医美APP社区等。
?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三大变化
(1)AI二度赋能医美。与疾病诊疗类似,在大数据和云技术支撑下,医美消费者也有望拥有自己的“病历”,经真实数据结构化和标准化后的数据,得以给医美机构提供智能营销的依据,也能使得消费者信息更加透明化。
(2)“医美”被重新定义。医美也早已不局限于面部的“调整”和皮肤层面的改善,从植发到腿部退毛,从瘦肩针到女性私密养护,医美已经不再是一种“谈之色变”的行为,而成为了爱美人群中“改善品质”的一种方式。
(3)跨界玩家让行业更“热闹”。阿里、美团点评近年纷纷开启医美事业,包括华东医药、恒大、苏宁环球、华邦制药、国药集团在内的诸多上市公司开始医院、参设医美产业基金、收购医美上游器械企业等。
(三)辅助生殖
1、概念/范畴
目前治疗不孕不育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常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辅助生殖技术治疗,辅助生殖技术主要指人工授精、配子移植和试管婴儿三大类,其中试管婴儿是主流选择,妊娠率最高。
试管婴儿: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的俗称,是指采用人工方法让卵细胞和精子在体外受精,并进行早期胚胎发育,然后移植到母体子宫内发育而诞生的婴儿。
辅助生殖的产业链包括:上游领域——辅助生殖药物(降调节药物、促排卵药物等)、医疗器械(与配子、合子、胚胎接触的培养液、保存液及相关手术器械等);中游领域——“互联网+”概念的平台型公司等;下游领域——辅助生殖中心。
2、相关产业政策
年4月9日,国家卫计委下发了《人类辅助生殖技术配置规划指导原则(版)》,以省(区、市)为基本区域,以辅助生殖技术服务需求为依据,以促进辅助生殖技术规范有序应用为目的,合理利用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建立健全规范的辅助生殖技术服务体系,促进生殖医学事业健康发展。
年9月4日,国家卫计委下发了《关于加强辅助生殖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管理的若干规定》以风险防范为重点,针对目前辅助生殖技术服务和管理的薄弱环节,从机构资质、服务患者、全程服务、内部管理、信息管理、人员资质、人员能力、医德医风、伦理监督、研究活动等10个方面对辅助生殖机构和从业人员提出明确要求。
3、产业发展状况
根据易凯行研的分析,截至年,全球辅助生殖市场规模为亿美金(亿人民币),未来预计将以5.2%的增速增长到年的亿美金(亿人民币)。中国辅助生殖服务市场快速扩容,预计未来5年将以三倍于全球平均的速度领跑,保持年均15.6%的增速,从年的33亿美金(亿人民币)增长到的78亿美金(亿人民币)。
?国内辅助生殖市场分析
不孕不育率不断升高导致IVF成为刚需。我国不孕不育人数占育龄妇女的比例已从20年前的2.5%-3%攀升到了15%左右,预计年这一比例将增加到20%,年患者人数已超万。
二孩政策放开是试管婴儿技术的催化剂。据了解,年我国出生人口超过了万,生育水平提高到1.7倍以上,二孩及以上占比超过了45%,年二孩出生数量首次超过一孩出生数量,占比达到51.2%。
IVF加入消费升级队列,支付意愿强、支付能力高。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家庭结构聚焦“4+2+1”,优生优育理念驱动辅助生殖治疗加入消费升级队列。我国35岁以下年龄段女性使用辅助生殖受孕的比例最大,支付意愿强、支付能力高。
量价双重驱动,辅助生育市场持续高速增长、规模可观。存量角度来看,年存量不孕不育人口约为万人,假定有20%的患者选择采用IVF手术,其潜在市场需求在万例左右。随着国内不孕症患病率上升、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二胎比例提高,优生优育、消费升级等观念深入人心,技术升级带来治愈率上升,患者体验和公众认知接受度提升,辅助生殖服务渗透率保持持续、高速增长,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扩大。
?辅助生殖产业各环节市场规模及代表企业(单位)
上游——辅助生殖药物。年辅助生殖药物市场规模约48亿元,预计到年达63亿元,复合增速约15%,未来随着IVF市场的扩容有望迚一步增长。默克雪兰诺(乐芮-重组人促黄体激素)和丽珠集团(丽申宝-卵泡刺激素)分别是国外、国内行业龙头,年国内市占率分别约50%和20%。
中游——互联网+辅助生殖。大量渠道商依托互联网优势,凭借线上APP和线下实体精准获客,并为下游医疗服务机构精准导流。主要公司有好孕帮、趣孕、贝贝壳、爱丁医生等。
下游——辅助生殖服务。7年以前是行业发展的初始期,政策监管严格,截至7年,共批准了家辅助生殖中心。7-年行业快速发展,审批权限下放至省级卫计委,辅助生殖中心年均增加50个,至年增至家。-年,由于审批放缓,辅助生殖中心年均增加20个,至年共有家(其中医院家,医院38家)。在截至年的家辅助生殖机构中,医院仅有家,仍有28%的生殖中心达不到试管婴儿技术要求,行业供给严重不足。国内辅助生殖服务机构第一梯队主要为: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医院(公立,混合)、医院(公立)、锦欣集团(港股上市,私立)、医院、医院(公立)、上海交通医院(公立)、爱维艾夫集团(私立)等。
(四)现代生物治疗技术——细胞治疗
1、概念/范畴
细胞治疗是指将正常或生物工程改造过的人体细胞移植或输入患者体内,新输入的细胞可以替代受损细胞、或者具有更强的免疫杀伤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细胞治疗按照细胞种类可以分为干细胞治疗和免疫细胞治疗。
干细胞治疗又名干细胞技术,是利用人体干细胞的分化和修复原理,把健康的干细胞移植到病人或自己体内,以达到修复病变细胞或重建功能正常的细胞和组织的目的。
免疫细胞治疗是采集人体自身免疫细胞(包括NK细胞、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等),经过体外培养,使其数量成千倍增多,靶向性杀伤功能增强,然后再回输到人体来杀灭血液及组织中的病原体、癌细胞、突变的细胞,打破免疫耐受,激活和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
2、相关产业政策
《“十三五”生物技术创新专项规划》支持重点领域发展。重点发展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现代生物治疗技术;干细胞、生物医用材料与再生医学。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构建基于干细胞与再生技术的医学新模式。加快布局体细胞重编程科学技术研发,开发功能细胞获取新技术。完善细胞、组织与器官的体内外生产技术平台与基地。规范干细胞与再生领域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完善知识产权评估与转化机制,持续深化干细胞与再生技术临床应用。
3、产业发展状况
根据全球市场情报机构Fiormarkets发布的新报告,年全球细胞治疗技术市场大概达亿美元。年至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6.81%,预计到年市场值将超过亿美元。政府和私人组织对细胞治疗临床试验的资金投入增加,以及引进有效的细胞疗法制造指南正在推动着市场的快速发展。
细胞治疗按照细胞种类可以分为干细胞治疗和免疫细胞治疗。
?干细胞治疗领域
年中国干细胞相关行业的市场规模已经突破亿元,在3年时市场规模尚只有95亿元,短短几年,其发展势头十分迅猛。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经有家干细胞产业相关企业。
国内干细胞产业相关企业以前主要集中在上游的采集与存储领域,根据不完全统计,有26家干细胞库或企业涉及该领域;从事干细胞技术和产品研发的中游企业有23家;在下游干细胞治疗领域则有14家医院涉足,目前卫计委已经批准医院作为干细胞治疗研究备案机构,理论上这些医疗机构均会涉及该领域;而从事干细胞医疗美容的企业有9家。
干细胞上游代表企业有中源协和的天津市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金卫医疗的中国脐带血库,上海干细胞技术有限公司的上海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深圳市间充质干细胞库、山东省人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库等。
干细胞中游代表企业主要有深圳市北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吉林省中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天津昂赛细胞基因工程有限公司、吉林大学通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
干细胞下游代表企业(单位)医院干细胞移植治疗中心、医院、医院、医院等。
通过多年的探讨和摸索,国家重点扶持“干细胞及其转化研究”的总体思路已经很清晰,接下去的重点是集中优势资源和资金,积极开展人的衰老与保健、重大疾病防治等领域的干细胞研究及转化推进。在重大疑难疾病的防治治疗领域开展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当今科技前沿开展干细胞转化及产业化布局,及早将干细胞产业化与大数据精准医疗深度结合打造基于干细胞的精准个性化医疗及保健,这很可能是干细胞领域发展的未来趋势和方向。
?免疫细胞治疗领域
免疫细胞治疗的代表为CAR-T疗法。
CAR-T技术在中国目前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还没有收费标准。中国的CAR-T制备的材料费用约十万元,再加上人工成本、研发摊销以及适当的利润,推测相关研发企业的收费口径在15-20万元,医院收费口径在30-50万元。按照肿瘤患者治疗比例20%计算,CAR-T疗法在我国潜在市场规模约1-1亿元(企业收费口径)。据肿瘤基本细分来看,其中血液肿瘤的市场规模约50-60亿元,淋巴瘤市场空间有望达到42.9亿元,白血病空间有望达到56.4亿元,多发性骨髓瘤市场约11.5亿元。(资料来源:《益通资产-中国CAR-T产业研究报告》)。
CAR-T在治疗血液瘤中的成功,为治愈人力癌症带来了曙光。虽然完全解决CAR-T目前存在的诸多短板需要时间,但确实是当下发展最迅速、最前沿的生物疗法之一。全球科研机构都对CAR-T倾注了巨大的研究心血,目前全球注册的CAR-T研究项目已经超过个,其中美国数量上最多,而中国紧随其后,已经高达余个,国内大多数研究项目处于临床Ⅰ期或是临床前研究,但国外注册登记的中国相关项目中有进入Ⅵ期临床的。预计最快两年之内,国内就会有CAR-T产品上市。
美国在CAR-T领域已经领先全球,目前Novartis(诺华)、Gilead(吉利德)和Juno这三家美国制药公司已经位居第一梯队。其中诺华公司进度最快,CAR-T药物Kymriah于年8月获得美国FDA的批准后上市,售价高达47.5万美元。该款药物用于治疗2-25岁年龄段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国内有几家企业的CAR-T研究项目进入了临床阶段,银河生物子公司北京马力喏生物科医院淋巴瘤专家朱军教授的团队合作进行了改良型抗CD19CAR-T细胞治疗淋巴瘤的临床试验;香港上市公司金瑞斯生物科技子公司南京传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3月收到有关LCAR-B38MCAR-T用于自体回输的临床试验批件,成为国内第一家通过CFDA临床试验CAR-T申请的公司。另外,还有上海恒润达生、科济物、博生吉安科细胞计数、上海明聚生物、上海优卡迪、北京艺妙医疗、安科生物、恒瑞医药、智飞生物等公司十几个CAR-T细胞治疗递交了临床试验申请。
四、互联网+医疗
1、概念/范畴
互联网医疗,是互联网在医疗行业的新应用,其包括了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技术手段的健康教育、医疗信息查询、电子健康档案、疾病风险评估、在线疾病咨询、电子处方、远程会诊、及远程治疗和康复等多种形式的健康医疗服务。
从就医价值链的角度来看,互联网医疗是互联网从健康管理、自诊、诊断、治疗、用药到康复的全链条结合。从医疗主体的角度看,互联网医疗是互联网同医生、患者、药企(药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保险公司(医保基金、商业保险)、医院这五大主体的结合。
2、相关产业政策
年8月,国家卫计委下发《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服务的意见》,正式提出了“远程医疗”,互联网医疗开始爆发。
年9月,国家卫健委发布了《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医院管理办法(试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三个文件,明确医院的开办条件,医院可以合规进行复诊并开具部分常见病和慢性病处方,全面规范互联网医疗行业。
年6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明确规定制定互联网诊疗收费和医保支付的政策文件。这份文件一出,使得互联网医疗服务在全国范围内正式纳入医保的趋势日趋明朗。
年8月30日,国家医保局发布正式印发《关于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的指导意见》,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管理,明确价格形成机制以及医保支付政策。
3、产业发展状况
互联网医疗可以划分为PC互联网阶段的1.0阶段,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2.0阶段,目前(.8)处于2.0阶段向3.0阶段的过渡期,3.0阶段意味着向医院方向转型。伴随着政策逐步落地,近年来市场呈现出快速发展的状态:现阶段厂商定位逐渐明朗,由于商业变现模式的落地,资本出现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