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主要指标速查

白癜风的治疗 https://m-mip.39.net/nk/mipso_6329464.html

包括: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糖代谢、脂代谢、心血管危险、血流变、凝血、血栓溶解、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清铁代谢、甲状腺功能、骨代谢、性激素免疫功能、性病检查、乙肝检测、肿瘤预警。

一、血常规

检查项目

参考值

指标意义

红细胞相关指标4项

红细胞计数

(RBC)

男:(4.0~5.5)x/L

女:(3.5~5.0)x/L

↑生理性增多:见于禁(脱)水,重力劳动、妊娠、高原居住

↑病理性增多:见于大面积烧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先天性心脏病等

↓减少:见于各种贫血或大量失血

血细胞比容

(HCT)

男:0.40~L/L

女:0.37~0.49L/L

(温氏法)

↑增多:可能有脱水或红细胞增多症

↓减少:可能有贫血,但贫血程度与与红细胞数不一定平行,有助于贫血分型

平均血细胞容积(MCV)

80~fL

(血细胞分析仪法)

↑增多:表示红细胞过大,为大细胞性贫血。见于缺乏维生素B12和叶酸的贫血

↓减少:表示红细胞过小,为小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11.5%~14.5%

↑增多:缺铁性贫血

血红蛋白指标3项

血红蛋白

(Hb)

男:(~g/L)

女:(~g/L)

↑增多:生理性增高和病理性增高,同红细胞计数

↓减少:见于各种贫血

优秀的运动员则可以达到~g/L

平均红细胞蛋白含量

(MCH)

27~34pg

(血细胞分析仪法)

↑增多:可能为大细胞性贫血

↓减少:可能为单纯性小细胞型贫血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g/L

↑增多:可能为大细胞性贫血

↓减少:可能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白细胞相关指标6项

白细胞计数

(WBC)

(4.0~10.0)x/L

↑生理性增多:如发生于新生儿、孕妇,或剧烈运动后及酷热、严寒下、发热、疼痛等↑病理性增多:细菌病毒感染(最常见)、过敏、中毒、组织损伤或坏死等病理性原因造成。可能是血液病的早期表现,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射线照射或药物化疗等

中性粒细胞比率

(N)

50%~70%

↑生理性增多:如发生于新生儿、孕妇,或剧烈运动后及酷热、严寒下、发热、疼痛等↑病理性增多:细菌病毒感染(最常见)、过敏、中毒、组织损伤或坏死等病理性原因造成。可能是血液病的早期表现,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射线照射或药物化疗等

淋巴细胞比率

(L)

20%~40%

↑增多:常见于某些急性传染病(如麻疹风疹、腮腺炎、水等病毒感染)、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淋巴细胞白血病等↓减少:主要见于放射线损伤、免疫缺陷性疾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嗜酸性粒细胞

0.5%~5%

↑增多:见于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及某些皮肤病

嗜碱性粒细胞(B)

0%~1%

↑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和慢性粒细胞白细胞

单核粒细胞(M)

3%~8%

↑增多:见于某些感染(结核、伤寒、疟疾、感染性心内膜炎)、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霍奇金淋巴瘤)、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血小板相关指标3项

血小板计数

(PLT)

(~)x/L

↑增多:×/LL,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以及急性感染、急性大出血、某些癌症患者等会有轻度增多↓生理性减少:×/L,短期内运动量大、女性经期等,并非疾病因素

↓病理性减少:≤×/L,接受抗病毒治疗、化疗等药物引起的血小板数降低;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放射性损伤、急性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原发和转移性肿瘤等。其他疾病,如肝硬化、慢性肝病等

平均血小板容积(MPV)

7.0~11.0fl

↑增高:提示造血功能恢复

↓减低:血小板生成减少,骨髓造血功能不良

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15.0%~17.0%

↑增高: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脾切除、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栓性疾病

二、尿常规

检查项目

参考值

指标意义

尿物理学检查

比重(SG)

24h尿:1.~1.

随意尿:1.~1.

↑随意尿增高:比重≥1.,表示肾脏浓缩功能异常↓随意尿降低:比重≤1.,表示肾脏稀释功能异常固定在1.左右,为肾实质受损,肾脏浓缩及稀释功能降低所致↑24小时高比重尿:见于高热脱水、急性肾小球肾炎、心功能不全。蛋白尿及糖尿病病人尿比重亦增高↓24小时低比重尿:见于尿崩症、慢性肾炎等肾脏浓缩功能减退时,适应利尿剂或水分摄入过多等

尿量

0~ml/24h

↑多尿:超过ml/24h

↓少尿:低于ml/24h

↓无尿:低于ml/24h

尿化学检查

酸碱值

(PH)

一般为6.0左右,常在4.5~8.0之间波动

↑增高:见于碱中毒、尿潴留、膀胱炎、应用利尿剂、肾小管性酸中毒等↓降低:见于酸中毒、高热、痛风、糖尿及口服氯化铵、维生素C等酸性药物

蛋白质定性检查

(PRO)

阴性(-)

阳性(+):见于急性、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肾衰竭、糖尿病高血压肾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尿液中有微量蛋白质(mg/24h),可能是由于肌肉过度运动、冷水浴过久、摄入蛋白质过多等

尿糖定性检查

阴性(-)

阳性(+):考虑是否为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等。大量吃糖或推注葡萄糖时,会有短暂的尿糖出现

尿潜血(ERY)

阴性(-)

阳性(+):常见于尿路结石、肾炎、感染、外伤、泌尿系统肿瘤或出血性疾病等

酮体(KET)

阴性(-)

阳性(+):通常剧烈运动、禁食、长期饥饿、妊娠剧吐、应激状态时,脂肪分解代谢增强,尿中酮体呈阳性(+);糖尿病病人一旦出现尿酮体,应考虑酮症酸中毒

胆红素

阴性(-)

阳性(+):见于急性黄疸性肝炎、胆汁淤积性黄疸

尿胆原(MRO)

阴性(-)或弱阳性

↑升高:见于溶血性黄疸、急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降低:尿中没有尿胆原,表示为胆道阻塞

亚硝酸盐(NIT)

阴性(-)

阳性(+):提示有结石的可能尿路感染的过筛试验:阳性(+):尿路感染可能为大肠埃希菌、肠杆菌引起,变形杆菌呈弱阳性阴性(-):尿路感染可能为淋病双球菌、葡萄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等

尿液显微镜检查

尿红细胞计数(RBC)

0~5/高倍镜视野

镜下血尿:5个/高倍镜视野肉眼血尿:大量红细胞时,肉眼可见镜下血尿和肉眼血尿可见于泌尿系统、肾脏疾病、结石、肿瘤等

尿白细胞计数(WBC)

0~5/高倍镜视野

↑升高:5/高倍镜视野,表示尿路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大量白细胞肉眼可见脓尿

尿上皮细胞(SPC)

少量

↑升高:可能为泌尿系统炎症,如肾小球肾炎。若肾小管有病变时,可见许多形态为小圆形的上皮细胞

尿管型

(KLG)

阴性(-)

细胞管型红细胞管型:常见于急性肾炎与慢性腎炎急性发作白细胞管型:表示肾小管内有炎症,常见于肾盂肾炎上皮细胞管型:见于肾小管病变颗粒管型细颗粒管型:见于慢性肾炎或急性肾炎后期

粗颗粒管型:见于慢性肾炎或药物中毒、重金属中毒引起的肾小管损伤脂肪管型:肾小管上皮脂肪变性,见于慢性肾炎肾病型及类脂性肾病肾衰竭管型:可见于急性肾衰竭多尿期。如果慢性肾衰竭发现此类管型,提示预后不良

三、大便常规

检查项目

参考值

指标意义

粪便物理学检查

外观颜色

呈黄褐色圆柱形软便,婴儿为黄色或金黄色糊状便

黑色便:上消化道出血,食入炭末、铁剂铋剂、动物肝脏、动物血等红色便:见于下消化道出血,如痔疮、肛裂、肠息肉、结肠癌等;服用扑蛲灵、酚酞、利福平、保泰松、阿司匹林等药物;进食西红柿、西瓜等红色食物果酱色:见于阿米巴痢疾、肠套叠等灰白色:见于完全性胆道阻塞,肠道梗阻,以及服钡餐造影后绿色便:见于肠管蠕动过快,胆绿素在肠内尚未转变为粪胆素所致,如婴幼儿急性腹泻等,以及粪便中混有未消化的蔬菜等

形态

条状或稠粥样,不混有黏液、脓血、寄生虫体等

水样便:见于急性肠道传染病、急性肠炎、食物中毒、婴幼儿腹泻,急性肠炎以及胃空肠吻合术后倾倒综合征等蛋花汤样便:常见于婴幼儿腹泻黏液便:见于过敏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等脓血便:见于急慢性痢疾、血吸虫病、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直肠癌等

鲜血便:多为小肠段或结肠上段,肛门或直肠出血柏油样便:见于上消化道出血如溃疡病出血、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消化道肿瘤等乳凝样便:见于婴儿脂肪或酪蛋白消化不良等细条状便:见于结肠癌等所致直肠狭窄米泔样便:见于霍乱、副霍乱等羊粪样:痉挛性便秘,老年习惯性便秘白陶土样便: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胆管阻塞患者泡沫便:粪便中有泡沫,表示进食糖类过多;如奶片较多,表示进乳多,脂肪或蛋白质消化不全油花便:粪便中浮有“油花”,多系脂肪类进食过多、不消化所致

粪便化验检查

粪便潜血试验(FOBT)

阴性(-)

阳性(+):见于胃肠道恶性肿瘤、伤寒、溃疡病、肝硬化等所引起的消化道出血。胃癌时可持弱阳性间断性阳性(+):提示消化道溃疡持续性阳性(+):提示消化道癌症假阳性:摄入引起胃肠出血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皮质类固醇、非类固醇抗炎药,可造OBT假阳性假阴性:摄入大量维生素C,则可造成OBT假阴性

粪胆红素

阳性(+)

阳性(+):见于溶血性黄疸和肝性黄痘等

粪胆红素和粪胆原

阳性(+)

阴性(-):当粪胆素含量减少时表明有胆道梗阻,完全梗阻时粪便外观呈白陶土样,粪胆素和粪胆原实验呈阴性

粪便显微镜检查

红细胞

0/高倍显微镜

阳性(+):常见于下消化道出血、肠道炎症、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直肠癌、直肠息肉、痔疮出血、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等

白细胞

0~2/高倍显微镜

白細胞少量增加:0~15/高倍显微镜,结肠、直肠、小肠细菌性或非细菌性感染,变态反应性病或其他原因所致肠病等。溃疡性结肠炎或细菌性病疾时可发现大量吞噬细胞↑↑白细胞明显增加:15/高倍显微镜,常为细菌性瘌疾或阿米巴样痢疾↑嗜酸性粒细胞:不仅白细胞数量增加,且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肠炎、肠道寄生虫病

上皮细胞

少量

↑增多:肠壁有炎症,如坏死性肠炎、溃烂性肠癌等

寄生虫卵

阳性(+):患寄生虫病时可检得相应的寄生虫卵

四、糖代谢相关指标

检查项目

参考值

指标意义

空腹血糖(FBG)

3.9~6.1mmol/L

↑生理性增高:见于高糖饮食、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病理性增高:见于各型糖尿病;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巨人症、肢端肥大症、皮质醇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等;颅脑损伤、脑卒中、心肌梗死等出现应激性高血糖;口服避孕药、注射肾上腺素等出现药源性高血糖;高热、呕吐、腹泻、脱水、麻醉缺氧等也可引起高血糖↓生理性减低:饥饿、长期剧烈运动、妊娠期等↓病理性减低:胰岛B细胞增生和肿瘤等病变使胰岛素分泌过多;使用胰岛素或降血糖药物过多;垂体前叶或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使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分泌不足;肝脏严重损害时不能有效地调节血糖,当糖摄入不足时容易发生低血糖

餐后2h血糖

7.8mmol/L

糖耐量降低:餐后2小时血糖7.8~11.1mmo/L之间,表示体内葡萄糖代谢不佳,可能存在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减退或胰岛素抵抗

糖尿病: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就可诊断为糖尿病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空腹血糖正常值:3.9~6.1mmol/L服糖后1小时:11.1mmol/L服糖后2小时7.80mmo

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受损(IFG):空腹血糖6.1~7.0mmo/L糖耐量减低(IGT):空腹血糖在6.1~7.0mmo/L之间餐后1小时血糖5.8~7.0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7.8~11.1mmol/L

糖尿病具有糖尿病“多饮、多尿、多食、消瘦”典型症状,2次空腹血糖(禁食8小时以上)≥7.0mmol/L,或2次餐后2小时(或任意时间)血糖≥11.1mmol/L,或以上两种情况各1次,即可诊断糖尿病。没有典型症状,仅1次空腹血糖≥7.0mmol/L和(或)1次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需再重复检测一次,或行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仍达以上值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糖基化蛋白(HBA1c)

4%~6%

4%控制偏低,患者容易出现低血糖

6%~7%控制理想7%~8%可以接受8%~9%控制不好9%控制很差,是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糖化血清蛋白(GSP)

1.9±0.25)mmol/L

↑升高:在过去2~3周内糖尿病控制不良

胰岛素释放试验

10~20mU/L正常人空腹胰岛素水平为5~20mU/L,服葡萄糖后增加5~20倍,高峰在30~60分钟

主要用于糖尿病的分型诊断及低血糖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C-肽释放试验

正常人空腹C-肽水平为0.3~1.3mmo/L,服糖后升高5倍左右,高峰在60分钟

↓口服葡萄糖后1小时血清C肽水平降低,提示胰岛B细胞储备功能不足

五、脂代谢相关指标

检查项目

参考值

指标意义

总胆固醇(TC)

5.2mmol/L

↓降低: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严重的肝脏疾病、贫血、营养不良和慢性消耗性疾病↑升高:见于各种高脂蛋白血症,胆汁淤积性黄疸、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病综合征长期吸烟、饮酒、精神紧张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2.07~3.12mmol/L(80~)mg/dl

↑升高主要用于判断冠心病的危险性。也可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病综合征、肥胖症等降低: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肝硬化及低脂饮食和运动

高密度脂白胆固醇(HDL-C)

1.03~2.07mmol/L40~80mg/dl

升高:对防止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冠心病的发生有重要作用↓降低: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急性感染、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肥胖、吸烟、糖尿病、高甘油三酯血症、肝炎和肝硬化、严重营养不良等疾病状态可伴有低HDL-C,而少至中量饮酒和体力活动会升高HDL-C

甘油三酯

(TG)

0.56~1.70mmo/L

↑升高:见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症、肥胖症、糖尿病、痛风等↓降低:见于无β-脂蛋白血症、严重的肝脏疾病、吸收不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载体蛋白AI(apoAI)

男性:(1.42±0.17)g/L女性:(1.45±0.14)g/L

↓降低:apoAⅠ下降,冠心病危险性高。见于apAI缺乏症、家族性低a脂蛋白血症等

载体蛋白B(apoB

男性:(1.01±0.21)g/L女性:(1.07±0.23)g/L

↑升高:高ap0B脂蛋白血症,冠心病发生危险性增高

脂蛋白(a)[LP(a)I

0~mg/L

↑升高:血清LP(a)浓度主要与遗传有关,LP(a)升高者发生冠心病危险性增加。通常以00mg/L为重要分界,高于此水平者患冠病的危险性明显增高

poAI/apoB比值

1~2

↓降低:动脉粥样脂血斑、肥胖症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高poAI/apoB比值低

六、心血管危险新指标详解

检查项目

参考值

指标意义

同型半胱氨酸

(HCY)

5~15μmol/L

↑升高:血液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越高,患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也越大轻度升高:15~30μmol/L,主要是由于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轻度的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轻度肾功能受损引起中度升高:30~1mol/L,主要由于中重度叶酸、维生素B12缺乏及肾功能不全引起重度升高:mo/L,主要由于严重的维生素B12缺乏和半胱氨酸尿症导致

血尿酸

(UA)

男性:~μmol/

女性:89~umol/L

升高:高尿酸血症,多数患者无症状。高尿酸血症会诱发痛风、导致血压、血糖升高,代谢紊乱,并引起肾脏和血管的损伤保护因子

三个保护因子

维生素B6

14.6~72.8mmol/L

↓降低:常见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慢性酒精中毒、吸收不良综合征、营养不良,糖尿病、尿毒症、妊娠、应用异烟肼及口服避孕药等

维生素B6

~μg/mL

↑升高:μg/ml,见于急性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细胞白血病、单核细胞白血病、白细胞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部分恶性细胞肿瘤和肝脏病变等↓降低:μg/ml,即可诊断为维生素B12缺乏

叶酸

6.8~34.0nmo1/L

↓降低:6.8mol/L(3ng/m)为叶酸缺乏,可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胎儿畸形,并增加心血管病发生的危险性

七、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

检查项目

参考值

指标意义

全血粘度

全血黏度(s-1)男性:3.84~5.30mPa·s女性:3.39~4.41mPa全血黏度(50s-1)男性:4.94~6.99mPa女性:4.16~5.62mPa·s全血黏度(5s-1)男性:8.80~16.05mPa·s女性:5.56~11.99mPa·s

↑升高:全血粘度增高主要原因包括红细胞数量增多,见于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心病、高原环境、长期缺氧等;红细胞性质异常,见于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梗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视网膜动静脉栓塞以及镰状红鈿胞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球形细胞增多症等。↓降低:见于贫血、重度纤维蛋白原和其他凝血因子缺乏症

血浆粘度

男性(4.25±0.41)mPa·s女性(3.65±0.32)mPa·s(毛细管式黏度计法)

升高:主要见于血浆球蛋白和(或)血脂增高的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

红细胞集聚性

红细胞沉降率

(ESR)

男:0~15mm/h女:0~20mm/h

生理性增快:月经期,妊娠3个月至产后1个月病理性增快:各种贫血,肺结核与风湿病的活动期,急慢性感染或炎症,血栓性疾病↓减慢:常见于红细胞增多、血液浓缩、低纤维蛋白原症、心脏代偿功能障碍

血沉方程K值

男:27~95女:49~

↑升高:即94时,反映红细胞聚集性增加血沉增快。血沉与方程K值联合分析的预警意义:ESR增快,且K值大,说明红细胞聚集性高,实际的ESR肯定快ESR快,但K值正常,说明HCT减低,但红细胞聚集性并不高,实际的ESR并不快ESR正常,但K值大,说明HCT增高,且红细胞聚集性不高ESR正常,K值也正常,血沉一定正常,说明红细胞聚集性不高

红细胞集聚指数

5.17~10.04

↑增高:多见于高血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肺心病、糖尿病;血液病、免疫球蛋白的异常;炎症时免疫球蛋白M增加;某些恶性肿瘤

八、凝血指标

检查项目

参考值

指标意义

凝血酶原时间

(PT)

不同方法,不同试剂检测结果差异较大。测定值超过正常对照值3秒以上为异常

↑延长:PT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即为延长,常见于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纤溶亢进、使用抗凝药物等↓缩短: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如DC早期、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活化部分

凝血活酶时间(APTT)

不同检测方法结果差异很大,因此测定值较正常对照值延长超过10秒以上为异常

↑延长:先天性凝血因子血浆水平减低,如血友病患者;严重的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原缺乏,见于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血中抗凝血物质,如凝血因子抑制物或肝素水平增高↓缩短:见于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状态

凝血酶时间测定(TT)

16~18秒

↑延长:超过正常对照值3秒以上为异常。见于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如SLE、肝病、肾病等。↓缩短:主要见于血液高凝状态

纤维蛋白原(Fg)

2.0~4.0g/L

↑增加:见于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风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急性感染,以及血栓前状态及部分老年人↓减少:见于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九、血栓溶解相关指标

检查项目

参考值

指标意义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s)

定性:阴性(-)定量:5mg/L

↑增高:见于纤溶活性亢进,见于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如DC、恶性肿瘤、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D-二聚体

(D-D)

0~0.mg/L(ELISA法)

↑增高或阳性(+):见于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手术、外伤等

十、肝功能指标

检查项目

参考值

指标意义

肝细胞损伤指标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5~40U/L(速率法,37℃)

↑增高:可见传染性肝炎、重度脂肪肝、胆囊炎和胆管炎、肝硬化、肝癌等,急性胰腺炎、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肺梗死等疾病,孕妇、熬夜、过度劳累、剧烈运动等也会增高根据ALT增高情况判断肝损害程度

(1)轻度损害--超过正常上限3倍以下,最常见的原因是脂肪肝

(2)中度损害--超过正常上限3~10倍,常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酒精和药物性肝损害及肝癌

(3)重度损害超过正常上限10倍以上,急性黄胆性肝炎等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8~40U/L速率法,37℃)

增高:见于急性重症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炎

心肌梗死发病后6小时明显升高,48小时达高峰,3~5天后恢复正常

肺梗死、休克、骨骼肌疾病、手术后、深层烧伤、胸膜炎、肾炎等也升高

总胆汁酸(TBA)

0-10umol/L(酶法)

↑一过性增高:急性肝炎时患者血清TBA与丙氨酸转氨基酶(ALT)一样,呈显著增高,经积极治疗后随肝功能的恢复逐渐转为正常

↑持续升高:当转氨酶、胆红素及碱性磷酸酶等其他指标转为正常情况下,血清中TBA水平仍很高,这可能由于肝细胞功能失调,肝实质细胞减少等原因有关

胆管系统损伤指标

?-谷胺酰基转移酶(Y-GT)

男性:11~50U/L

女性:7~32U/

↑增高:常见于胆道阻塞性疾病、毛细胆管炎、酒精性肝炎、肝炎的急性期和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肝癌,以及胰腺炎、胰腺肿瘤、前列腺肿瘤等。长期或大量的饮酒也会导致该酶的升高

碱性磷酸酶(ALP)

40~U/L

↑轻度升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胆汁淤积性肝炎等↑明显升高:见于原发性胆汁肝硬化、药物性肝炎、肝移植排斥或淤胆型病毒性肝炎等肝肿瘤和肝脓肿导致节段的胆管阻塞,血清ALP升高可以是唯一的检验异常

肝纤维化指标

单胺氧化酶(MAO

0~3U/L(速率法,37℃

↑升高:肝硬化时,血清MAO活性常明显增高,阳性率可高达80%以上。各型肝炎急性期患者MAO活性不增高,但暴发性重症肝炎或急性肝炎中有肝坏死时,MAO可升高。MAO升高还可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合并脂肪肝、肢端肥大症等疾病

腺苷脱氧酶(ADA)

4~22U/L

↑升高:急性肝炎时,ADA仅轻、中度升高急性肝炎后期,ADA升高率大于ALT,其恢复正常时间也较后者为迟,与组织学恢复一致。重症肝炎发生酶胆分离时,尽管ALT不高,而ADA明显升高

慢性肝炎、肝硬化血清ADA活性显著升高,可作为慢性肝病的筛选指标、肝纤维化判断指标

阻塞性黄疸患者血清ADA活性及阳性率均明显低于肝细胞性黄疸及肝硬化伴黃疸

肝排泄功能指标

血清总胆红素(T-Bil)

3.4~17.1μmol/L

↑增高:T-Bil升高,人会出现黄疸,见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黄色肝坏死、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等。也可见于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和胆石症隐性黃疸:17.1~34.2μmol/L轻度黄疸:34.2~μmol/L中度黄疸:~moML重度黄疸:μmolL

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

0~6.8μmol/L

↑增高:见于梗阻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

血清间接胆红素(I-Bil)

7~10.2μmol/L

↑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

肝合成功能指标

总蛋白(TP

60~80g/L

↑增高:见于高渗性失水、多发性骨髓瘤、某些急慢性感染所致高球蛋白血症等↓降低:见于慢性肝病、肝硬化、慢性感染、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腹泻、肾病综合征、营养不良等

白蛋白(ALB)

40~55g/L

↑增高:见于脱水所致的血液浓缩↓降低:见于肝脏疾病、肾脏疾病和营养不良等

球蛋白(GLB)

20~30g/L

↑增高:见于肝硬化、红斑狼疮、风湿及类风湿关节炎、结核、疟疾、血吸虫病、骨髓瘤、淋巴瘤等↓降低:皮质醇增多症,长期应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

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G)

(1.5~2.5):1

比值小于1者,称AG比例倒置,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等

十一、肾功能指标

检查项目

参考值

指标意义

尿液肾损害指标

24h尿蛋白测定(MAE)

mg/24h

↑增高:mg/24h,通过定量可将蛋白尿分为轻度蛋白尿:1g/24h中度蛋白尿:1-3.5/24h重度蛋白尿:35g/24h

快速微量白蛋白/肌酐μALB/Cr)比值

男性:2.5mg/mmol女性:3.5mg/mmol

↑增高:微量白蛋白尿:男性2.5~25mg/mmol女性3.5~35mg/mmol大量白蛋白尿:25mg/me

肾小管功能检测

尿β2-微球蛋白

0.3mg/L

↑增高:较灵敏地反映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

尿ɑ1-微球蛋白

15mg/24h,

或10mg/肌酐

↑增高:肾小管对ɑ1重吸收障碍先于β2,因此尿ɑ1比β2更能反映肾小管滤过和重吸收功能受损

视黃醇结合蛋白(RBP)

血清RBP:45mg/L尿液RBP:(0.11±0.07)mg/L

↑增高:可见于早期近端肾小管损伤。血清RBP升高见于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肾功能衰竭。此外,血清RBP可特异地反映机体的营养状态

血液肾功能值标

血尿素氮(BUN)

3.2~7.1mmol/L

↑生理性增高:高蛋白饮食、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及消化道出血均可引起尿素氮的升高↑病理性增高肾前性:剧烈呕吐、幽门梗阻、大量出血、肠梗阻和长期腹泻等;肾性: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病晩期、肾衰竭及中毒性肾炎肾后性疾病:前列腺肿大、尿路结石、尿道狭窄、膀胱瘤导致的尿路受压等↓降低:低蛋白饮食、肝功能受损者尿素氮的水平则较低

血清肌酐(Cr)

男性:53~μmol/L女性:44~97umol/L

↑增高: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衰退、输尿管阻塞、运动后肌肉强烈损伤、缺水、糖尿病、血压改变等↓降低:见于进行性肌肉萎缩,老年人、肌肉消瘦者也可能偏低

血尿酸(UA)

男性:~μmol/L女性:89~μmol/L

↑增高:见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或其他恶性肿瘤、紫癜及妊娠等也可导致血尿酸升高。氯仿、四氯化碳及铅中毒等均可使血尿酸增高

血尿素氮/肌酐比值

(12~20):1

↑增高:见于肾灌注减少(失水、低血容量性休克、充血性心衰等),尿路阻塞性病变高蛋白餐、分解代谢亢进状态、肾小球病变」应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等↓降低: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指标意义

内生肌酐清除率(Ccr)

80ml/min

主要用于肾小球损害程度的判断和肾功能评估

十二、血液电解质详解

检查项目

参考值

指标意义

血清钠(Na)

~mmol/L

↑增高:Na+mmol/L,见于垂体前叶肿瘤、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严重脱水、大量出汗、烧伤、长期腹泻、过多输入钠盐溶液等↓降低:轻度低钠mmoL,见于糖尿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消化液丢失过多(如呕吐、腹泻)、严重肾盂肾炎、应用利尿剂大量出汗

血清钾(K)

3.5~5.5mmol/L

增高:K+5.5mmol见于肾衰竭、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组织挤压伤、重度溶血、口服或注射过多含鉀液,缺氧和酸中毒↓降低:K+3.5mmol/L,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严重呕吐、腹泻、服用利尿剂、胰岛素以及低钾饮食

血清钙(Ca2+)

总钙:2.25~2.58mmol/L离子钙1.10~mmol/L

增高:主要见于过量使用维生素D,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以及肾功能损害,多发性骨髓瘤、骨肉瘤,大量饮用牛奶等↓降低:主要见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维生素D缺乏、长期低钙饮食和吸收障碍等

血清镁(Mg2+)

0.8~1.2mmol/L

增高:主要见于肾功能损害、内分泌功能紊乱、长期口服含镁制剂以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及严重创伤或手术损伤等↓降低:长期节食、消化不良、呕吐等含镁食物摄入不足,肾功能不全多尿期、长期使用利尿剂、免疫抑制剂等造成镁丢失过多,长期应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等也容易发生低镁血症

血清磷(P)

0.97~1.61mmol/L

↑增高:高磷血症是慢性肾脏病的常见并发症,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维生素D摄入过量也可能会导致血磷升高↓降低:长期服用氢氧化铝、氢氧化镁或碳酸铝等制剂会影响胃肠吸收磷酸盐,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维生素D缺乏也会导致血清磷减少

血清氯(CI)

95~mmol/L

增高:主要见于过度换气引起的碱中毒高钠血症和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降低:主要见于长期应用利尿剂、脱水剂,重症糖尿病,肾衰多尿期,,呼吸性酸中毒和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

血二氧化碳总量(T-CO2)

24~32mmol/L

↑增高:主要见于肾功能不全引起的代谢性碱中毒和(或)呼吸性酸中毒↓降低:由于过快或过深的呼吸会引起低二氧化碳血症

十三、血清铁代谢指标详解

检查项目

参考值

指标意义

血清铁蛋白(SF)

男性:15~ug/L女性:12~g/L

↑增高:常见于原发性血、继发性铁负荷过大;肿瘤、白血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慢性疾病引起的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贫血,以及肝坏死、慢性肝病等↓降低: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大量失血、长期腹泻、营养不良等。15μgL时即可诊断铁缺乏

血清铁(Fe)

男性:11~30/μmol/l

女性:9~27mol/L

↑增高: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肝细胞损害慢性活动性肝炎,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铅中毒、维生素B6缺乏引起的造血功能减退,白血病、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血色沉着症以及反复输血治疗或肌内注射铁剂引起急性中毒症等↓降低:主要见于缺铁性贫血;月经过多、长期缺铁饮食、营养不良、胃肠道病变、消化性溃疡、慢性炎症等

转铁蛋白饱和度(血清铁饱和度)

33%~55%

增高:见于铁粒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色病早期↓降低:见于缺铁性贫血和炎症

血清总铁结合力测定(TIBC)

男性:50~77μmol/L女性:54~77μmol/L

升高:见于缺铁性贫血、红细胞增多症、妊娠后期;急性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等↓降低:见于肝硬化、慢性肝损伤、肾病综合征以及慢性炎症和消化性溃疡等

血清转铁蛋白(Tf)

28.6~51.9molL

增高:见于缺铁性贫血、应用口服避孕药、妊娠、慢性失血及铁缺乏↓降低:见于铁粒幼鈿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营养不良,急慢性肝炎、肝硬化以及肾病综合征、肿瘤等

十四、甲状腺功能指标详解

检查项目

参考值

指标意义

总三碘

甲状腺素原氨酸(TT3)

1.6~3.0nmol/L

增高:TT3是诊断甲亢最灵敏的指标.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T3型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素治疗过量、甲状腺功能亢进复发以及亚急性甲状腺炎降低:甲状腺功能减退可减低,但灵敏度较差。肢端肥大症、肝硬化、肾病综合征和使用雌激素也可减低

总四碘

甲状腺素原氨酸(TT4)

65~nmol/L

增高: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甲状腺激素不敏感综合征、妊娠以及口服避孕药等↓降低: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缺碘性甲状腺肿、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低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血症等

游离三碘

甲腺原氨酸(FT3)

FT36..4pmol/L

↑增高:FT3与FT4同时增高:对甲状腺功能亢进诊断的灵敏性高于T3与T4.

FT3单独升高: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T3型甲状腺功能亢进状腺肿、甲状腺瘤等FT4单独增高:T4型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不敏感综合征,无痛性甲状腺炎:多结节甲状腺肿等↓降低FT3与FT4同时降低:甲减,FT3、FT4均明显下降,尤以FT4下降更明显。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晚期,FT3、FT4均下降,FT4下降更明显FT3单独降低:甲减、非甲状腺疾病、药物影响及低T3综合征

FT4单独降低:肾病综合征FT4有下降趋势;亚临床甲减以及T4,甲状腺功能亢进治疗过量可导致下降

游离

甲状腺素(FT4)

FT.3~25.7pmol/L

促甲状腺素(TSH)

2~10mU/L

↑增高:见于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伴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各种甲状腺炎、地方性和单纯性甲状腺肿、异位TSH分泌综合征(异位TSH瘤)等↓降低: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叠体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继发性甲减(如下丘脑分泌TRH不足)、体泌乳素瘤、皮质醇增多症、肢端肥大症等.

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

35U/ml

↑增高:作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诊断和监测指标,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阳性率可达60%~90%.

抗甲状腺

球蛋白抗体(TgAb)

35%

↑增高: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30%,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及Grave病60%可升高,甲状腺癌及亚急性甲状腺炎阳性率为30%和46。

促甲状腺

激素受体抗体(TRAb)

SU/L

↑增高:TRAb阳性提示存在针对TSH受体的自身抗体。TRAb在对Graves病确诊疗效及预后估计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在Graves病复发后可再度增高.

十五、骨代谢指标详解

检查项目

参考值

指标意义

骨代谢调控指标

甲状旁腺素(PTH)

放射免疫法:氨基端(活性端)~ng/L羧基端(无活性端~ng/L免疫化学荧光法:pmol/L

↑增高:见于维生素D缺乏、肾衰竭、吸收不良综合征等↓降低:见于维生素D中毒、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

维生素D(1,25-(OH)2D3)

比色法:65~pmo/L

摄入不足:造成骨质疏松症,骨质软化摄入过量:造成维生素D中毒

降钙素(CT)

ng/L

↑增高:见于甲状腺髓样癌、肺小细胞癌、乳腺癌、胰腺癌、子宫癌、前列腺癌等引起的异位内分泌综合征↓降低:见于甲状腺手术切除、重度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骨形成标志物

血清总碱性磷酸酶(TALP)

40~U/L(不同年龄及性别者,其血清ALP活性差异较大)

↑增高:见于肝胆及骨骼疾病绝经期后骨碱性磷酸酶增高,但不超过正常值的一倍↓降低:见于心脏外科手术后、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低镁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恶性贫血等症

骨型碱性磷酸酶(BSAP)

成人仅有一条带(67.8%为肝型ALP带,32.2%为骨型ALP带)

↑增高:甲状腺功能亢进、恶性骨损伤、维生素D缺乏症、Paget病、骨折、肢端肥大症所致骨损伤等,均可引起ALP活性升高

骨钙素(BGP)

4.6~10.2μg/L

↑增高:见于骨折、原发性骨质疏松、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骨质疏松症、Paget病、肾性骨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亢进、骨转移癌、低磷血症等↓降低:常见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肝病、孕妇、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等

Ⅰ型前胶原延长肽

延长:常见妊娠最后3个月、骨肿瘤、特别是前列腺癌骨转移、畸形性骨炎、酒精性肝炎、肺纤维化等

骨吸收标志物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

↑增高:见于高转换型的骨质疏松、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慢性肾功能不全、畸形性骨炎、骨转移癌、绝经妇女、卵巢切除术后等患者↓降低:见于骨吸收降低的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降低。绝经后妇女接受雌激素替代疗法后,血清TRAP下降70%

Ⅰ型胶原末端肽

↑增高:见于高转换型原发性骨质疏松,老年妇女骨折患者明显高于非骨折妇女、代谢性骨病、甲状腺功能亢进,Paget病都会明显升高

空腹尿钙/肌酐比值

0.13±0.01

↑增高:尿钙排出量增加,说明骨吸收率增加

十六、性激素指标详解

检查项目

参考值

指标意义

血浆睾酮(T)

男性:~0ng/L

女性:~ng/L

↑增高:血T值高,称为高睾酮血症

男性:可见于性早熟、男性多毛症,睾丸间质细胞瘤、男性假两性畸形、肾上腺男性化肿瘤、注射睾酮

女性:可见于不孕多囊卵巢综合征、女性多毛症、女性男性化肿瘤、皮质醇增多症和应用促性腺激素、肥胖以及晚期孕妇↓降低:男子性功能低下、隐睾炎、原发性睾丸发育不全性幼稚、男子乳房发育、高催乳素血症、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或亢进、皮质增多症、系统性红斑狼疮、骨质疏松、肝硬化

血浆雌二醇(E)

男性:50~pmol/L女性卵泡期:94~pmol/L黄体期:~pmol/L排卵期:~2pmol/L绝经期:40~pmol/L

↑增高:见于女性性早熟、男性女性化、卵巢肿瘤以及性腺母细胞瘤、垂体瘤等。肝硬化、妊娠期也会升高↓降低: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卵巢切除、青春期延迟、闭经、绝经和口服避孕药

孕酮(P)

女性卵泡期(早):(0.7±0.1)g卵泡期(晚):(0.4±0.1)μg/L排卵期:(1.6±0.2)pg/L黄体期(早)(11.6±1.5)pg/L黄体期(晚):(5.7±1.1)μg/L

↑增高:排卵后孕酮持续升高,则可能为妊娠、多胎妊娠、葡萄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卵巢肿瘤、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等↓降低:排卵后血孕酮低于正常值,见于黄体功能不全、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多囊卵巢综合征、胎儿发育迟缓、死胎、原发性或继发性闭经等

泌乳素(PRL)

男性:2.64~13.13ng/ml女性:1.39~24.20ng/ml

↑生理性增高:妊娠、哺乳、乳头部受刺激、低血糖、睡眠等;生理性增高:原发性甲减、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严重肝病、妊高征、妊娠期糖尿病、原发高血压、葡萄胎、卵巢瘤、垂体瘤都会升高↓降低:较少见。可见于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继发性性腺功能减退症、原发性(继发性)闭经、无排卵功能出血,黄体功能不全,多囊卵巢综合征,妊娠胎盘功能不良,死胎,胎儿发育迟缓等

促黃体生成素(LH)

卵泡期:2~15mlU

排卵期:30~mU/ml黄体期:4~10mIU/ml绝经期:15~62mlU/m

↑增高:见于性腺功能减退,原发性睾丸衰竭和精细管发育不全,肾衰竭、肝硬化、甲状腺功能亢进及严重饥饿时,LH也升高↓降低:低于5mU/ml提示垂体前叶激素分泌不足,见于席汉综合征

促卵泡生成激素

(FSH)

卵泡期:4~13mIU/ml排卵期:5~22mIU/ml黄体期:2~13mU/ml般以5~40mIU/ml作为正常值

↑增高:见于卵巢切除术、卵巢早衰、卵巢不敏感综合征、原发性闭经、绝经期等;原发性睾丸衰竭和精细管发育不全的无精症和少精症男性↓降低:见于雌孕激素治疗期间、席汉综合征等。男性睾丸肿瘤一般FSH浓度降低

十七、免疫功能指标详解

检查项目

参考值

指标意义

T细胞亚群

CD3+

免疫荧光法63.1%±10.8%流式细胞技术61%~85%

↑增高: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胸腔积液、变应性鼻炎等↓降低: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

CD3+/CD4+(Th)

免疫荧光法42.8%+9.5%流式细胞技术28%~58%

↑增高:见于超敏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降低:见于恶性肿瘤、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症、使用免疫抑制剂、艾滋病等

CD3+/CD8+(Ts)

免疫荧光法19.6%±5.9%流式细胞技术19%~48%

↑增高: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活动性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恶性肿瘤及其他病毒感染等↓降低: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变态反应性疾病

CD4+/CD8+

免疫荧光法2.2±0.7)/(流式细胞技术)(0.9~2.0)/

↑增高: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性感染变态反应等↓降低:见于艾滋病(常05),恶性肿瘤进行期和复发时

自然杀伤细胞(NK)

13.8%±5.9%(流式细胞术法)

↑增高: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宿主的抗排斥病等反应增强、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等

降低:见于血缺陷液系统肿瘤、实体瘤、免疫病、艾滋病及某些病毒感染

体液免疫指标

免疫球蛋白IgG

7.0~16.6g/L

增高;常见于慢性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化脓性感染、骨髓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瘤、转移性肿瘤以及IgG型多发性骨髓瘤↓降低:见于各种先天性和获得性体液免疫缺陷病如低丙种球蛋淋白血症、选择性IgG、IgA缺乏症;应用免疫抑制剂;霍奇金淋巴瘤、慢性淋巴胞白血病等

免疫球蛋白IgA

7~3.5g/L

↑增高:见于急性传染性肝炎、肝硬化、狼疮样肝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IgA骨髓瘤↓降低:见于反复呼吸道感染、无γ球蛋白血症,选择性IgG、IgA缺乏症、抗IgA血症肾病综合征

免疫球蛋白IgE

0.1~0.9mg/L(ELASA法)

增高:过敏性疾病及免疫性疾病。常见于特发性喘息、鼻炎、变应性皮炎、寄生虫感染、IgE骨髓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结节病等↓降低:见于丙种球蛋白缺乏症、恶性肿瘤、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

免疫球蛋白IgD

0.6~1.2mg/L(ELASA法)

↑增高:见于IgD型骨髓瘤、单核细胞白血病、甲状腺炎等↓降低:见于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免疫球蛋白IgM

0.5~2.6g/L

↑增高:见于急性感染、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高血压恶性期、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降低:见于肝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抑制治疗、无丙种球蛋白血症、选择性lgM、IgA缺乏症,肾病综合征等

补体系统

补体C3

0.8~1.5g

↑增高:见于急性炎症、传染病早期、肿瘤、排斥反应等降低: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链球菌感染后肾炎、狼疮性肾炎、活动性红斑狼疮、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等

补体C4

0.20~0.60g

↑增高:见于急性风湿热、结节性多动脉炎、皮肌炎、关节炎、组织损伤等↓降低:见于自身免疫性肝炎、狼疮性肾炎、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症、类风湿关节炎等

十八、性病检查指标详解

梅毒快速

反应素测定

(RPR)

阴性(-)

阳性(+):结果确诊试验阳性结果及典型的皮肤黏膜损害可确诊梅毒

血清HIV抗体检查

阴性(-)

阳性(+):表明可能感染HⅣV,但慢性血液透析、急性疟疾、麻风分枝杆菌感染患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可致假阳性

十九、乙肝5项结果对照及临床意义

HBsAg

HBsAb

HBeAg

HBsAb

HBcAb

临床意义

急性乙肝病毒感染潜伏期后期

急性乙肝早期,传染性强

大三阳,急、慢性乙肝,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急、慢性乙肝

急、慢性乙肝由HBeAg向HBsAb转换,有一定传染性

小三阳,急慢性乙肝,病毒复制减弱传染性弱

乙肝进入恢复期,开始产生免疫力

急性乙型肝炎恢复期,或有既往史

乙型肝炎恢复期,已有免疫力

接种乙肝疫苗后,或乙肝康复,已有免疫力

急性乙肝病毒感染窗口期,或既往乙肝病毒感染的痕迹

乙型肝炎恢复,有免疫力

二十、肿瘤标志物血液检测对癌症的预警

主要标志物

主要预警

次要预警

影响因素

甲胎蛋白

(AFP)

肝细胞癌、生殖细胞癌

胚胎细胞、卵巢畸胎瘤、胃癌、胆道癌、胰腺癌等

肝炎、肝硬化、肠炎、怀孕、前列腺指诊检查

癌胚抗原(CEA)

消化道癌症

肺癌、胰腺癌、乳腺癌、

甲状腺髓样癌

吸烟者假阳性较多,妊娠期妇女、糖尿病、非特异性结肠炎

CA

卵巢癌

肺癌、胰腺癌、乳腺癌、

肝癌、胃肠道恶性肿瘤、子宫癌

女性盆腔炎、子官内膜异位症、行经期、卵巢囊肿、子宫肌瘤、慢性肝炎、胰腺炎、胆囊炎、肺炎

CA

乳腺癌

肺癌、卵巢癌、肺腺癌、结直肠癌

良性乳腺疾患、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

CA

胰腺癌、胆管癌、结直肠癌

肝癌、胆管癌、胆囊癌

消化系统的良性疾病、胰腺炎

CA

胰腺癌、胃癌、结肠癌

肝癌、食管癌、肺癌

良性胃肠疾病和胰腺癌、肝炎、肝硬化

CA5O

胰腺癌、结直肠癌

胃癌、胆囊癌、肝癌、肺癌乳腺癌

萎缩性胃炎、胰腺炎、结肠炎和肺炎

CA

胃癌

肠癌、乳腺癌、肺癌、

卵巢癌

——

SCCA

宫颈鳞癌

肺鳞癌、头颈部鳞癌、食管癌以及外阴部鳞状细胞癌

肝炎、肝硬化、肺炎、结核病

CYFRA21

肺鳞癌、宫颈癌、食管癌

膀胱癌、鼻咽癌、卵巢癌、胃肠道癌

肝炎、胰腺炎、肺炎、前列腺增生

NSE

小细胞肺癌

肺腺癌、大细胞肺癌、

神经系统癌

溶血

铁蛋白(SF)

原发性肝癌

——

——

PSA

前列腺癌

某些妇科肿瘤、多囊卵巢综合征、乳腺癌

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

f-PSA

前列腺癌

某些妇科肿瘤和乳腺癌

前列腺增生

HCG

妇科肿瘤和非精原性睾丸癌

乳腺癌、精原性睾丸癌、

肺癌、肝癌

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等非肿瘤状态、肺炎、前列腺增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tgaibang.com/lzzy/64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