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修改删节版ldquo独有英

从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历了从风起云涌、波澜壮阔到曲折回旋、山重水复的过程。最辉煌的时候无疑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不但二战后受苏联影响和帮助,东欧一大批国家驶入社会主义轨道,而且新中国的诞生和建国初蒸蒸日上的景象,以及苏联将人类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上天……这一切都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高歌猛进、惊涛拍岸;但进入六十年代,以中苏论战为标志,社会主义阵营发生分裂,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东欧剧变,最后苏联解体,至此,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以尼克松所说的“不战而胜”尘埃落定。尽管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看,共产主义必将在全世界获得全面的胜利,但现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至今还看不到尽头的低潮,这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客观事实。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年2月14日,当毛主席和斯大林见证周恩来和维辛斯基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字时,怎么也不会想到,仅仅过了六年,签署这个为期30年条约的中苏两国就产生微妙而明显的缝隙,再过13年,两国爆发了让世界震惊、更令美国等西方国家开怀的公开大论战;再过19年,中苏两国在边境珍宝岛兵戎相见,从此苏联在中国北方陈兵百万,甚至动了对中国进行核打击的念头;在毛主席离开人世的时候,苏联成了中国人民眼中最凶恶的敌人,是“社会帝国主义”,是“新沙皇”;到了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0年有限期满的时候,中苏两国显然都没有续约的兴趣了,该条约自然作废——而实际上,它早就是一张废纸了。

这一切又是怎么发生的?

对第一个“怎么发生的”,涉及的因素和范围太复杂、太广泛,各种说法也眼花缭乱、莫衷一是。而对后一个“怎么发生的”,我们从《十年论战》中虽然不能完全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但可以寻觅到一些线索和轨迹,而这些线索和轨迹有助于我们理解第一个“怎么发生的”。

《十年内战》的作者吴冷西年后,曾担任过新华社社长兼人民日报总编,后来还兼任过中宣部副部长,足见他在新中国宣传战线和主管意识形态方面的地位和影响。这本书很厚,上下两册共页,50万字。

所谓“十年论战”指的是中苏两党关系由年开始产生矛盾至年走向冰点的十年间,所展开的公开论战。在和赫鲁晓夫集团论战时,中共领袖们所持有的“弹药”,就是体现毛主席当时的思想而由吴冷西等一般秀才起草的文稿——当时中共中央专门组织了一个写作班子,吴冷西是其中的成员。这个写作班子的年轻人,都是中共中央的大才子,被毛主席亲切地称为“我们的秀才”。

我小时候,就是知道中共中央著名的系列文章《评苏共中央公开信》,从“一评”到“九评”,后来简称为“九评”。我家里就有当时出版的“九评”单行本,应该是我父母学习过的。这些小册子我至今保存在我的书橱中,堪称“文物”。少年时,我经常翻开看,当时就把我震撼了:那高屋建瓴的视野,那抽丝剥茧的逻辑,那席卷千军的气势,那排山倒海的力量……让我倾倒。时隔五十年多年后,今天打开,抛开其时过境迁的内容不说,至少在作者设定的逻辑框架内,文章依然不失为政论典范。

中苏关系一直是我比较感兴趣的一个话题,我读过包括沈志华《中苏关系史纲》在内的不少相关学术著作,相比之下,这部《十年论战》主观色彩浓厚一些。我认为学术著作和回忆录都很重要,二者不可互相取代。前者是远距离的历史研究,后者是零距离的亲临现场。吴冷西在这十年中,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笔杆子”,但毕竟经历和参与了一场影响深远的论战,所以,其回忆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当然,这么一位中苏论战的功臣,在他“十年论战”结束的年“闻隔”初期,就被毛主席派去的陈伯达夺走了他作为《人民日报》总编的权力。当时有一句模仿毛主席语录的话:“陈伯达的扫帚不到,吴冷西的灰尘照例不会自动跑掉。”在“闻隔”中,他吃尽苦头。可二十多年后的改革开放期间,曾惨遭“极左”路线迫害的他却成了“极左”杂志的重要作者之一。或许他自认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年著名的“七一讲话”后,他和其他几位老干部一起,写了不少与当时中央领导思想相左的文章,导致这那两份杂志被迫停刊。

当时,我很是不理解,同样是人民日报出来的许多老总编、老社长,不乏思想解放的先锋,为什么吴冷西会“走到这一步”?今天,读了《十年论战》,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这部50万字的回忆录,所涉及的时间跨度虽仅十年,但年-年发生的许多事不但当时就震动世界,而且这些事产生的影响一直波及后来的历史:苏共20大、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波兹南事件、匈牙利暴乱、莫斯科宣言、美英戴维营会谈、古巴导弹危机、苏美英签订的防核条约、81党莫斯科会议、布加勒斯特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九评苏共中央公开信、赫鲁晓夫下台……说清楚这其中的每一件事,都得写一本巨著,显然不是我在这里能够完成的。

我只能谈谈我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碎片式的感想和感慨。

中苏(党和国)关系的破裂,无疑是国际共运史上最大的悲剧之一。关于“怎么发生的”客观史实,已经比较清晰了;但关于“为什么会发生”的主观解释,则各有说法。读了《十年论战》,我对这个问题得到了一个比较简洁明了的答案,就是中苏两党,具体说,就是两党的最高领袖毛主席和赫鲁晓夫在两个原则问题上发生了根本的分歧——

第一,还没有赢得社会主义胜利的世界人民要不要革命?

第二,已经建成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还要不要继续革命?

用毛主席的原话来表述,就是:“现在我们跟赫鲁晓夫的分歧,根本的问题是全世界除社会主义国家以外的三分之二的人民要不要革命的问题,属于社会主义国家三分之一的人民要不要继续革命的问题,这是两条路线分歧的根本问题。”(P)

第一个问题说的“革命”指的是暴力革命,按马克思的观点,就是无产阶级必须用暴力摧毁和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因为资产阶级不可能和平交出权力。在中国共产党人看来,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而赫鲁晓夫则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是完全可以通过“议会道路”和平进入社会主义的。

第二个问题说的“革命”,既是指已经掌握政权的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斗争,也是指社会主义国家对世界上其他非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武装斗争的支持和支援,这是执政的共产党所应该履行的国际主义义务。而赫鲁晓夫则提出,对内建立“两全”(全民党和全民国家),取消阶级斗争;对外实行“三和”,即应该和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和平共处”、“和平竞赛”,以“和平过渡”进入共产主义。

如果严格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判断,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的是原汁原文的马克思主义,而赫鲁晓夫则认为时代不同了,不应该拘泥于教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观点进行必要的修正。所以,我们批赫鲁晓夫是“修正主义”,而赫鲁晓夫则骂中共是“教条主义”。

赫鲁晓夫认为他们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正宗的继承者,而中国共产党人则坚信:“中国革命是十月革命的继续。”(P)显然,我们更“正宗”。

在中国共产党人看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不可动摇的,否则就是对共产主义的背叛。所以,这个分歧所产生的尖锐矛盾显然是不可调和的。

于是,十年间,在很多次国际共产党会议上,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真等人和赫鲁晓夫针锋相对,唇枪舌剑。因为大多数共产党都跟着苏共跑,所以很多时候中共代表面对围攻,临危不惧,舌战群儒。而在北京毛主席的书房里或游泳池边,毛主席与前来访问的赫鲁晓夫、尤金等人于谈笑风生中短兵相接。

但这一切都还只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争论,到后来,这种争论发展为在各自的党报上公开的大辩论,即“论战”,于是,全世界都知道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和老二“闹翻”了。真的是亲者痛,仇者快!

其实,如果当时毛主席听听赫鲁晓夫的,或者赫鲁晓夫就听毛主席的,都不可能出现国际共运的分裂,但以两个人的性格轮,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这还不仅仅是个人性格的问题,中苏两党都认为这事关国际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关系着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能否被推翻被埋葬、人类共产主义理想能否实现的根本原则。两党都认为真理在自己手里,决不能拿原则做交易。

当然,除了意识形态的分歧,还有国家利益的因素。关于“联合舰队”,关于“长波电台”,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感觉苏联想控制中国。

毛主席认为这比意识形态的分歧更严重,他说:“苏联领导搞大国沙文主义,这是中苏关系中的核心问题,是要害所在。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跟苏联之间的纠纷是一天也不会停止的。但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比较难,因为由来已久,有思想根源,有历史根源,可以一直追溯到沙俄的彼得大帝。所以,在俄国人的思想里,大俄罗斯主义是根深蒂固的。而其他一些问题,比如意识形态问题、理论问题、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问题等等,本来是可以从长计议、从容讨论,一时解决不了,可以搁置起来,求同存异,可以在内部继续商讨,不一定非要指着鼻子公开论战不可。”(P)

既有国家利益的激烈冲突,又有意识形态的尖锐分歧,中苏破裂是必然的。

不过,对毛主席这说法,我还是有些存疑:国家利益为什么一定要以意识形态的冲突表现出来呢?

中苏两党两国的关系从破裂到决裂,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命运所造成的重创显而易见。而且这种也让中国的发展走上一段弯路。

按照当年毛主席反修理论的逻辑,“闻隔”的爆发是必然的,因为毛主席判断苏共已经变修,苏联已经变色,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中心已经转移到中国,那么,如何防止中国出现赫鲁晓夫式的修正主义?如何保证中国社会主义江山千秋万代永不变色?如何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的模式扩大运用到全球范围内,即让世界的“农村”(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欠发达国家)包围世界的“城市”(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如何保证人类共产主义理想的最终实现?此刻,毛主席再次感到“天降大任”。

于是,“十年艰辛探索”开始了……

书中还有一些细节,让我对自以为曾经熟悉的一些历史有了丰富的认识。

比如,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提出和中共谈判,多次“邀请”毛主席赴重庆,我以前都认为,是毛主席毅然接受要求前往重庆的。在本书中,作者写周恩来回顾这段历史时说:“斯大林用很严厉的口气要我们去重庆谈判,不要打内战,否则中国要毁灭。……后来斯大林又来了一次电报,仍然强调上述意见,一定要我们去重庆。”(P)

比如,抗战后期,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帮助我们加速赢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周恩来说:“但是当时苏联对我们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没有信心,生怕卷入中国内战,所以很快就撤退了,把机器都搬走了,连哈尔滨的大炮、炮弹都炸掉,只给我们步枪和子弹。”(P)

比如,关于年-年中国所遭遇的“三年困难时期”,我一直认为,赫鲁晓夫撤走专家、逼迫中国还债是重要原因之一,但现在我知道了,赫鲁晓夫撕毁合同是年7月份,正式撤走专家是当年8月,而实际上经济困难在年就开始了。

……

另外,根据吴冷西的表述,我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毛主席鲜明的个性。

他对前来“劝和”的罗马尼亚共产党代表团的谈话,坚持原则,谈笑风生,亦庄亦谐,幽默风趣,让我好像能够听到毛主席那抑扬顿挫的湖南口音:“请你们去告诉赫鲁晓夫,中国人就是这样顽固,叫做寸土不让,寸土必争,争锋相对。我们也是不愿公开论战的,公开争论是赫鲁晓夫他们挑起来的。而且我们认为,这种公开争论不要紧,不要那么紧张。第一条不死人,第二条天不会塌下来,第三条山上的草木照样长,第四条河里的鱼照样游,第五条女同志照样生孩子。……”(P)

他多次亲自动笔修改论战中的文章。在给苏共中央的来信的复信中,毛主席特意为结尾写了两段明显带有毛式风格的话——

你们既然下定了决心,大概就得开会吧,如果不开,说了话不算数,岂不贻笑千古吗?这叫做骑虎难下,实逼处此,欲罢不能,自己设了陷阱,自己滚下去,落得个一命呜呼。不开吧,人们会说你们听了中国人和各个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的劝告,显得你们面上无光。要是开吧,从此走入绝境,再无回旋余地。这就是你们修正主义者在现在这个历史关节上,自己造成的绝大危机。你们还感觉不到吗?我们坚信,你们的所谓大会召开之日,就是你们进入坟墓之时。(P)

亲爱的同志们,我们愿意再一次诚恳地劝告你们,还是悬崖勒马的好,不要爱惜那种虚伪的、无用的所谓“面子”,如果你们不听,一定要走绝路,那就请便吧!我们只好说:“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P)

嬉笑怒骂,自成文章。

这篇长长的复信公开发表于《人民日报》上。当时的《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机关报,编辑部就是中共中央委员会,毛主席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一把手”,自然就是“总编辑”了,“毛总编”改稿不是很自然的吗?

就在中苏论战最激烈的时候,毛主席写下两首著名的诗,算是以中国古典文学的方式参与论战——

七律·冬云

雪压冬云白絮飞,

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

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

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

冻死苍蝇未足奇。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小小寰球,

有几个苍蝇碰壁。

嗡嗡叫,

几声凄厉,

几声抽泣。

蚂蚁缘槐夸大国,

蚍蜉撼树谈何易。

正西风落叶下长安,

飞鸣镝。

多少事,

从来急;

天地转,

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

只争朝夕。

四海翻腾云水怒,

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

全无敌。

吞吐宇宙,舍我其谁?

其实,中国共产党对于当年那场大论战的是非,从未作出过正式表态,但事实上也是有所反思的。

中苏论战二十多年以后的年5月16日,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访问中国,和他握手并会谈的,正是当年论战的中方主将之一小平同志。

小平同志谈及20世纪60年代的中苏论战时,说自己是“当事”之一,说自己“扮演了不是无足轻重的角色”。小平同志坦率指出,经过20多年的实践,回过头来看,“双方都讲了许多空话”,“现在我们也不认为自己当时说的都是对的”。小平同志强调,历史账讲了,这些问题就“一风吹”,“把重点放在未来”。在这个基础上,小平同志讲了后来被称作奠定新时代中苏关系基础的八个字:“结束过去开辟未来。”

这可以视为是小平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首次对中苏论战作出的评价。

毛主席当年诗云:“岂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五十年多年过去,谁是“英雄”?谁是“虎豹”?谁是“豪杰”?谁是“熊罴”?要“认真”起来,当年双方都自以为真理在手的中苏论战,其是非曲折真的是一笔历史的糊涂账。我们现在也只好这样大而化之地“一风吹”了,不然,谁说的清?

如今苏联已经解体,俄罗斯成了苏联的继承者,当年的中苏关系变成了现在的中俄关系。小平那经典的八个字同样也适用于今天吧——

“结束过去,开辟未来。”

年2月29日

几篇重要文章,欢迎点击阅读

01直言不讳答网友:我不会接受任何道德绑架

02不做“意见领袖”,不为“圈粉”写作

03别老想着请教别人,只有你自己能够帮你自己

04了解和加入新教育实验指南

鼓励原创,随意打赏

有缘相逢,来者皆客,欢迎再来!

(特别提示:拙著在各网站都有售,感兴趣的朋友自行前往搜索购买就是了。我这里就不单独提供链接了。)

李镇西1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tgaibang.com/lzwh/100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