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与中国建交的历史考察

以色列与中国建交的历史考察

——基于以色列国家档案馆涉华解密文件的解读

佘纲正

内容提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仅两个多月之后,以色列便成为中东地区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值得注意的是,两国在此后的40多年一直未能建交,其中美国因素和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是两个最重要的外部致因。以色列国家档案馆近年来解密的大批冷战时期涉华文件显示,无论是在以色列与中国接触之初,还是在两国关系进入“冰冻期”,以色列就其对华政策都进行了相当多的思考与内部讨论。在不影响国家安全的大前提下,以色列始终把与中国建交视为其获得亚洲和第三世界承认的关键一环,所以大部分时间都坚持对华接触路线,并为之做出一系列相应的努力。随着国际形势的转变,以色列逐渐在20世纪80年代末通过推进双边民间往来,以及借助美国、国际组织等间接渠道推进对华关系,两国最终于年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关键词以中关系建交以色列国家档案冷战

作者简介佘纲正,美国布兰代斯大学近东与犹太研究博士候选人、舒斯特曼以色列研究中心研究员。

年正值以色列与中国建交25周年,中、以双方的不少官员、学者和媒体都对两国关系的发展进行了相应的回顾和展望。然而一直以来,相比起建交后中国和以色列在政治、科技、贸易、教育和旅游等各个方面往来的大量信息资料,人们对两国在建交之前长达40多年的关系细节所知甚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冷战时期大量政策宣传所造成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两国相关的档案文件并不为外界所熟知。不过,随着近年来以色列国家档案馆诸多涉华文件的进一步解密,这一状况有望得到改变。

以色列国家档案馆(IsraelStateArchives,ISA)在行政上直接隶属于以色列总理办公室,其资料的整理与开放是基于以色列国会于年制定的《档案法》。这部法律规定,以色列国家档案馆所收藏的所有档案都应该在30~50年的保密期限之后公之于众。而根据~年间的法律修正案与总理行政命令,如今普通文件的解密期限被缩减到了15年,部分绝密文件则被延长到70年。除了开放公众查阅外,以色列国家档案馆还从年起陆续出版14卷本《以色列外交政策文件集》(DocumentsontheForeignPolicyoftheStateofIsrael)(选集)。实际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研究以中关系或中国与中东关系的学者对以色列国家档案的使用率并不高。在国外,伊扎克·希霍尔(YitzhakShichor)和杜先菊(XianjuDu)等少数学者在自己的学术研究中使用过这类资料;在国内,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殷罡研究员曾对早期的部分涉华档案进行过收集和整理,且大多数研究中以关系的相关学者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tgaibang.com/lzwh/99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