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效霞整体观念是怎么创立的

“整体观念”这四个字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医著作中可能是“绝对”不存在的字眼。据笔者的初步考证,这一术语可能首见于年何云鹤先生以在上海市卫生工作者协会和中医学会合办的中医进修班讲授《中医学术研究》的讲稿为基础而出版的《中医药的科学方向》一书。但何先生并没有说明什么是整体观念,只是在首节“不同的整体观”中说:“中医学术的理论是属于整体观念。这些观念最初是根据客观现象,作为说明现象的所以然,使现象系统化,以便利经验的运用。后来理论逐步和现象脱离,成为医者单纯的理想。末了,抛开经验,专从事架空凿虚的玄论。于是中医的整体观,便分裂为二,一是根据客观现象的整体观,一是纯粹主观的整体观。”

在第二节“中医在生殖系统方面的生理观点”中有云:“古人决不知道脑皮层是人体最高的统一机构,而脑垂体是生育机能的控制者。但他的假定,天癸—冲脉—任脉—肾气,在机能的原则性方面,是接近于现代学说卵珠—卵泡素和黄体素—促卵泡素和促黄体素—脑皮层机能。超越了十九世纪末期,卵珠—卵泡素和黄体素的局部机械学说。当然假定只是假定,原则性的理论是不够精密,不切实用,本文目的并不是提倡过去的中西汇通,但在公元前后,经验医学时代,有如此系统性的原则性整体观念,是值得注意和介绍。”

在第三节“中医的阴阳学说”中又复申述道:“它的原则性,它的整体观念,虽然是唯心的,但接近现代的唯物辩证观点。”“人体各部生理机能,都有兴奋(阳)和抑制(阴)的一面,它们间的过与不及,可以影响其他部分生理机能的工作,它们间的平衡和协作,是生理之常,它们间的不平衡和不协作,是病理之变,它们间的分工,可千可万,而它们工作的最后,是其要一也的整体。这是内经编者依据人体客观现象,创导的阴阳学说整体观念。”1

同年,时任重庆市第一中医进修班教导主任的任应秋先生在《北京中医》连载的《中医学术研究》讲稿中亦云:“先进的苏联生物学认为身体和其生活的环境(其居住的环境)是一个整体。”“苏联伟大的生理学者巴甫洛夫氏曾观察过动物的生体与周围环境是统一的,患病的生体和周围环境之间也存在着此种相互关系。”“生体和病理和环境的统一观念,中医在很早的时候,便具有一些雏形的创见……但是,这些知识在文献上是极不成系统的,而且还有很多封建毒素搀杂其间。我们之所以要略提出一二来谈的理由是:远古劳动人民在生活斗争中逐渐已经体会到生体和周围环境的关联关系,并提出了‘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近似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主张。”2“但是要慎重声明的,这并不是说,古人在几千年前便有了与巴甫洛夫相等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他们创造这些议论的时候,实还不知神经为何物,更不可能有完整的神经学说,不过他们这个比较统一的整体观念,很可能藉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来说通它。”3

可能是受启于何、任二位先生上述“创见”和思路,年方药中先生又进一步发挥道:“谈到中医对于生理及病理生理的认识,首先应谈到中医对于机体与疾病关系上的整体认识,中医从来不孤立的认识疾病,中医有这样一个基本看法,即认为人既是自然界生物之一种,那么他也就自然具有适应自然界一般变化的本能……中医对人体和疾病的看法是整体的,人体与外界环境是统一协调的,决对不离开周围环境与机体内在各种因素而来单独认识疾病。中医不但对机体与环境的统一与协调有些初步的认识,而且对于机体内部的协调统一也有正确的看法……中医似乎已经从实践经验中初步体会到人体生理上的统一整体性,及病理生理情况下各脏器组织间的相互连锁性,以及外界环境对于生理情况及病理情况方面息息相关的重要性。”4

年秦伯未先生在《内经知要浅解》解释《素问·上古天真论》“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一段经文的“体会”部分说道:“本节是全篇的主脑。它把养生的道理,环绕在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有力地掌握了人体的完整性和人体与环境的统一性。”在“阴阳”类的“提要”部分又说:“本篇就是借阴阳来说明人体内在和内外之间的矛盾统一的整体观念。”5

至此,当今中医学界人人皆耳熟能详、倒背如流的“整体观念”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已然是跃然欲出,瓜熟蒂落了。

年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中医学概论》在“五行”一章的“五行与人体的关系”一段有云:“根据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念——人与自然界是统一体的观念,按照五行的属性而向周围事物进行链锁联系的归类法则,中医把人体五脏和五体、七窍、五声、五音、五志、五色、五味等或脏器的功能与五行也作了有机配合,从而说明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因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但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体,而且人体本身也是一个统一体,为了能说明这些问题,因而运用了五行说的取类比象的方法,根据人体一切器质和功能所表现的生理、病理特点,就其属性、作用等等,把它分别归纳成为五大类,以便更好的分析和说明人与自然界统一的关系。”6在“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一节云:“通过如上气候变化和地土方宜对人体的影响关系以及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机能的叙述,不难理解,‘人与天地相应’的理论,在祖国医学的领域里已成为中医整个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症实践的各个环节中都贯串着这个指导思想。举例来说,中医的摄生预防,其特点之一,是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四时气候变化有着密切关系,因此讲求在生活起居和思想活功方面,都要随时适应着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以保持内外的协调,做到养生、养长、养收、养藏。这种预防思想,就是建筑在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基础之上的……这种把人与自然界联系起来确立预防观点以及对病情变化的解释,是祖国医学中整体观念的具体实践。本书第三章在五行归类中所叙述的五行和周围事物进行链锁联系的法则,和第四章脏象中所叙述的五脏主时的理论,都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推演。‘素问’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生气通天论)这些都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总体精神。”

年江苏省中医学校诊断学教研组编著的《中医诊断学》在“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精神”一节虽有“整体观念”这一二级标题,但只是说:“所谓整体观念,就是在临证之际,对于观察病情,辨别症状,判断问题,乃至对疾病的处理等,必须从整体出发。”“诊断疾病,必须从整体出发。对任何病症的认识,只有从多方面来诊察和研究,才是正确的办法,绝对不能把它机械地、孤立地或简单化地对待,如果忽视了整体观念这一精神,就会犯片面性的错误。”7

年出版的《内经讲义》在“人与自然”一章也只有这样的话语:“古代医学家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和哲学(二者当时是不分的)的认识,确立了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的概念……这种人与外在环境统一的整体观,在‘内经’里非常突出,它具体贯串在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尤其在摄生防病方面,起着主导作用……摄生问题,是古人在人与自然统一的整体观念上提出来的。”8

一版《中医诊断学》也只是针对着“整体观念”在诊断学中的作用而阐述道:“整体观点,在诊断学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任何局部的病变,都与整体息息相关,必须把疾病看成是人体总的失调,从整体去诊察和判断。此外,外界环境与疾病的关系也非常密切。所以,要正确诊断疾病,不但要把病人看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也要注意病者所处的环境、时间、条件等等。”9

可以这么说,医院校第一、二版教材中,虽然提到了“整体观念”,但并没有将其作为中医的特色与优势加以宣扬。直到年出版的“三版教材”——《中医学基础》,编写者遵照“教材要彻底改革”的“最高指示”,“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积极反映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教育卫生革命的新成果,医院校教材改革的经验,努力使教材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的原则才将“整体观念”作为“祖国医学的基本特点”写进了教科书。并谓:“整体观念的主要内容有二:(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祖国医学认为,人体的各个部分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相互联系的关系,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作用而实现的。它体现在脏腑与脏腑、脏腑与形体各组织器官之间的生理、病理各个方面……脏腑的功能失常,可以通过经络反映于体表;体表组织器官有病,可以通过经络影响到所属脏腑,脏、腑之间也通过经络的联系而相互影响。因此,在诊治疾病时,可以通过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变化,而了解体内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以及正邪的消长……这些都说明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整体。为此,我们在学习时一定要树立整体观念,妥善地处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才能正确认识疾病,取得治疗的主动权,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2)人和自然界的关系。人类生活在自然界,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又《六节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这里古人明确指出了人所需要的空气、饮食等都来源于自然界。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类适应了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人类生活于自然界之中,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人体对这些影响,也必然相应地发生生理或病理上的反映……人体适应自然界的机能还表现在对地理环境、居住条件以及一天中昼夜变化等各个方面。而一旦气候环境条件的变化,超过人体的适应机能,或者由于人体的调节机能失常,不能对外界变化作出适应性调节时,就会发生疾病。特别是一些季节性的多发病和流行病更是受自然环境的直接影响。”10

1何云鹤.中医药的科学方向[M].上海:上海中医书局,.95~.

2任应秋.中医经验临床学讲稿(一)疾病和环境[J].北京中医,,(9):5.

3任应秋.中医经验临床学讲稿(三)疾病的原因及其发生机转[J].北京中医,,(12):8.

4方药中.试讨论“中医治疗体系”中的几点基本认识[J].中医杂志,,(5):1.

5秦伯未.内经知要浅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12.

6南京中医学院.中医学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38.

7江苏省中医学校诊断学教研组.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3~4.

8北京中医学院内经教研组.内经讲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3.7.

9广州中医学院诊断教研组.中医诊断学讲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

10北京中医学院.中医学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4.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治疗的有效医院
中科白癜风恢复美丽黄皮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tgaibang.com/lzff/23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