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医生6
新朋友可以点击标题下面:“HAOYISHENG”来订阅我们每天推送的医学内容。让我们每天进步一点点!!!
因为定订阅系统只保存近五天发布的内容。为了长久保存资料以便以后温习,请大家转发自己的朋友圈。
白细胞减少症的概念
白细胞减少症(leucopenia)为常见血液病。凡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数持续低于4×/L时,统称白细胞减少症,若白细胞总数明显减少,低于2×/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L,甚至消失者,称为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sis)前者临床主要表现以乏力、头晕为主,常伴有食欲减退、四肢酸软、失眠多梦、低热心悸,畏寒腰酸等症状;后者多以突然发病,畏寒高热,咽痛为主。本病于任何年龄之两性均可罹患。白细胞减少临床缩减分为原因不明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多见。后者多为化学因素、物理因素、药物及某些疾病,或可见于各种实体肿瘤化疗后、多种血液病、严重感染及原因不明者等。在我国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的预后良好,粒细胞缺乏症如果治疗不及时,年龄较大或有其他脏器疾患的病人,病死率仍然较高。
白细胞减少症在中医学无此病名,据其主症主要有乏力、头晕、心悸、易外感发热等,归属于中医学“气血虚”、“虚劳”、“温病”、“诸虚不足”等范畴。
红细胞铁的代谢和功能
1.铁的代谢
(1)铁的来源与吸收:每天的膳食,只有约10%的铁(即1mg)被吸收。铁主要是在消化道的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肠黏膜吸收。
(2)铁的转运及利用:进入血浆中的Fe2+,经铜蓝蛋白氧化作用变为Fe3+,与运铁蛋结合运行至身体各组织中。
(3)铁的贮存及排泄:铁以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的形式贮存。孕妇和儿童的排泄量高出成人数倍。
2.铁的功能
(1)合成血红蛋白。
(2)合成含铁酶。
(3)参与重要代谢:如儿茶酚胺的代谢、线粒体内氧化还原反应中酶系的电子传递和DNA的合成。
(4)贮存铁: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为主。
(5)合成肌红蛋白。
3.铁代谢障碍
铁的摄入和排泄、利用和损耗靠自身进行动态调节与平衡,任何因素破坏其动态平衡过程,则发生铁的代谢障碍。当铁的摄入不足或需要增加时最容易发生缺铁。植物性食物含铁量虽然丰富,但不易被吸收。胃肠部分切除术后,吸收面积减少。肠道寄生虫病如钩虫病引起的失血性贫血在农村常见,可导致铁的缺乏。急性或慢性溶血亦可引起继发性缺铁。遗传性铁粒幼细胞贫血系因红细胞内的呲哆醇代谢或ALA合成酶有缺陷引起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当肠黏膜吸收铁的调节功能失常,体内积累大量的铁,以含铁血黄素形式沉着,即血色病。
促卵泡激素变异检测
腺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有促卵泡激素和黄体生成素。促卵泡激素可促进女性卵泡成熟,促进男子生精。
10~30IU/L
正常儿童含量较低。绝经期含量增高。
增加:见于睾丸精细胞瘤,Klinefelter氏综合征、Turner氏综合症、卵巢功能衰减及闭经,两侧卵巢全切除术后,皮质类固醇治疗,原发性生殖机能减退,垂体机能亢进前期,巨细胞退行性发育的脑癌,若有促性腺样物质的异位分泌。也使FSH增加。
减少:见于雌性激素,黄体酮治疗,继发性生殖机能减退,Simmond氏病,垂体机能亢进晚期。
性腺机能减退的鉴别:由性腺本身病变引起者,FSH和LH均增高;由下丘脑——垂体病变引起者,FSH和LH均降低。
性早熟的鉴别:儿童真性性早熟系下丘脑——垂体功能紊乱所致,FSH和LH可达正常成人值;假性性早熟系性腺或肾上腺皮质病变所致,FSH和LH值较低,尿中不能检出。
嗜酸粒细胞白血病
年Bentley等首次提出EoL的诊断标准: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显著增高,病程中骨髓和(或)外周血原始粒细胞高于正常。并将EoL分为两组:
①起病时外周血和(或)骨髓原始粒细胞增高的EoL。
②呈急性或慢性病程的成熟嗜酸粒细胞性EoL.两组病人在病程中骨髓和(或)外周血中原始粒细胞须高于5%.年Benvenisti等提出了新的EoL诊断标准:肝、脾、淋巴结肿大,显著的嗜酸粒细胞持续增高,常伴有贫血和并除外其他原因(如过敏、寄生虫、胶原病、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的其他恶性病等)所致的嗜酸粒细胞增多。
同时将EoL按形态学分为3种类型:
①原始细胞驯(急性):外周[0L和(或)骨髓中有大量的原始粒细胞和嗜酸粒细胞。
②幼稚细胞型:病程中外周血除显着嗜酸粒细胞增高外,尚有幼稚嗜酸和(或)中性粒细胞。
③成熟细胞型:外周血仅有成熟嗜酸粒细胞。我国基本沿用这一标准。
Weide等证实慢性嗜酸粒细胞(CEL)为一独立的疾病。因此,现在一般将EoL分为急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AEL)和CEL两种亚型。AEL的诊断相对较容易,可认为是骨髓和周血嗜酸粒细胞达50%—80%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其嗜酸性前体细胞具有细胞遗传学异常。抗氰化物的过氧化物酶染色,有助于确定向嗜酸粒细胞分化的白血病原始细胞和部分周血或骨髓中嗜酸粒细胞较少的急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
需与AEL鉴别的疾病主要有:
①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如N2、N4Eo等,其嗜酸粒细胞为非恶性克隆起源。
②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的。
③8pll骨髓增殖综合征。
④AEL患者Ph染色体一般为阴性。
CEL骨髓和外周血中以成熟嗜酸粒细胞为主,主要应与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idiopathichypere~inophilicsyndrome,IHES)相鉴别。嗜酸粒细胞白血病可具有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的特点,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CEL的嗜酸粒细胞是恶性增殖,为单克隆性增殖;而IHES的嗜酸粒细胞可能是反应性增殖,为多克隆增殖。证实有克隆性染色体异常的成熟嗜酸粒细胞增生的患者即可诊断CEL.就诊时无嗜酸粒细胞恶性增殖的证据,根据显著的肝脾肿大、贫血和等临床症状亦可诊断为CEL.
国内肖志坚等于年提出了建议的EoL诊断分型标准:
(1)AEL①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持续增高(1.5×/L),并出现不成熟嗜酸粒细胞和(或)不成熟粒细胞。有进行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②骨髓中原始粒细胞≥5%,各阶段嗜酸粒细胞≥30%;③有嗜酸粒细胞恶性增殖的证据。
(2)CEL①外周血成熟嗜酸粒细胞持续增高(1.5×/L);②骨髓嗜酸粒细胞≥30%;③能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嗜酸粒细胞增多;④肝脾肿大伴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或有嗜酸粒细胞恶性增殖的证据。
嗜酸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常出现支气管痉挛和心肌纤维化所致的心力衰竭。肝、脾肿大曰较其他AML类型常见。
治疗反应和其他类型AML相似,部分病例对长春新碱和羟基脲敏感。
恶性淋巴瘤的组织分型
起源于淋巴网状系统的恶性肿瘤称作恶性淋巴瘤。多发生于淋巴结和/或结外部位淋巴组织。按病理和临床特点可将恶性淋巴瘤分为两大类: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二者虽均发生于淋巴组织,但它们之间在流行病学、病理特点和临床表现方面有明显的不同点。
恶性淋巴瘤临床上多以无痛性的浅表淋巴结肿大为特点,其中尤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多见。
恶性淋巴瘤属于学的“石疽”、“恶核”、“失荣”、“痰核”、“疵痈”等范畴。
组织类型
(一)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病理分型:①淋巴细胞为主型(LP);②结节硬化型(NS);③混合细胞型(MC);④淋巴细胞削减型(LD)。
(二)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分型对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工作分类低度恶性小细胞型淋巴瘤(SLL)
滤泡性小裂细胞为主型淋巴瘤(FSCL)
滤泡性小裂细胞与大裂细胞混合性淋巴瘤(FML)
中度恶性滤泡性大细胞型淋巴瘤(FLL)
弥漫性小裂细胞为主型淋巴瘤(DSCL)
弥漫性小裂细胞与大细胞混合型淋巴瘤(DML)
弥漫性大细胞型淋巴瘤(DLL)
高度恶性免疫母细胞型淋巴瘤(IBL)
淋巴母细胞型淋巴瘤(LBL)(曲折核或非曲折核)
小无裂细胞型淋巴瘤(SNCL)(Burkitt或非Burkitt淋巴瘤)
杂类
复合型、蕈样肉芽肿病、组织细胞型、髓外浆细胞瘤、未能分型及其他播散与转移淋巴组织遍布全身与单核――吞噬系统,血液系统关系密切,所以淋巴瘤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
淋巴瘤的病因
(1)物理病因(辐射)
淋巴瘤的发病率不仅与吸收辐射的剂量有关,还与受辐射时的年龄有关,25岁以下受辐射的人群,淋巴瘤的发病率比其他人群高。医用辐射对人类肿瘤的发病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大剂量辐射对人类淋巴瘤的发生有促进作用。
(2)化学病因。
化学致癌物的种类中的烷化剂、多环芳烃类化合物、芳香胺类化合物与恶性淋巴瘤的发病有一定的联系。化学药物引起恶性淋巴瘤的发生也不很少见,如环磷酰胺、甲基苄肼、左旋苯丙氨酸氮芥引起恶性淋巴瘤均有报道。在农业生产中,随着农药及化肥的应用,在农村人口中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地增加。
(3)免疫因素。
恶性淋巴瘤是免疫系统恶性肿瘤,免疫缺陷是恶性淋巴瘤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免疫监视功能,对体内发生突变或癌变的细胞能起到清除的作用。免疫缺陷病人容易发生机会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
(4)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与恶性淋巴瘤的病因相关有许多方面的报道,有时可见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如兄弟姐妹可先后或同时患恶性淋巴瘤。
(5)病毒病因。
病毒是肿瘤病因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就目前研究的状况来看,与恶性淋巴瘤关系比较密切的病毒有EB病毒、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人类嗜B淋巴细胞病毒。
过氧化脂质临床意义
血浆2.14±0.56mmol/L.
过氧化脂质(Lpo)是不饱和脂肪酸经自由基作用所形成的过氧化物。其与超氧化物歧化酶及氧自由基等指标和衰老有关并可做为某些疾病抗氧化治疗的参数,Lpo和氧自由基有破坏生物膜、DNA和RNA作用,有抑制免疫的作用并与肿瘤有关,可增强血小板聚集性,与某些异常蛋白质的产生及其产生的免疫反应相关,损害细胞功能致组织器官继发性损伤。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与自由基产生过多可导致Lpo的异常增多。
动脉硬化、高血压、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心衰、肺衰、脑水肿、急性肝炎、慢活肝、肝胆道阻塞、不典型增生性胃炎、结缔组织病、糖尿病(尤为伴视网膜病变或合并肾病者)、胃癌等恶性肿瘤均有Lpo的升高。老年人较青年人为高。
尿胆红素检查
胆红素是红细胞破坏后的代谢产生。可分为未经肝处理的未结合的胆红素和经肝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的结合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不溶于水,在血中与蛋白质结合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膜。结合胆红素分子量小,溶解度高,可通过肾小球滤膜,由尿中排出。由于正常人血中结合胆红素含量很低,滤过量极少,因此尿中检不出胆红素,如血中结合胆红素增加可通过肾小球膜使尿中结合胆红素量增加,尿胆红素试验量阳性反应。
方法学评价:尿内胆红素检查方法有重氮法与氧化法两种。氧化法是用氧化剂将胆红素氧化为胆绿素,呈绿色为阳性。以Smith碘最简单,但敏感性低,Harridon法操作稍繁,但敏感性高。以2,4~二氯苯胺重氮盐偶联反应的干化学试剂带法操作简单,且可用于尿自动化分析仪,灵敏度为7~14μmol/L,目前多用其做定性筛选试验。如果反应颜色不典型,应进一步分析鉴别。在尿液PH较低时某些毕恭毕敬物或其代谢产生如吡啶和依托度酸可引起假阳性反应,或不典型颜色,尿兰母产生橘红以致红色而干扰结果。1.42mmol/L维生素C可引起假阴性反应。
血氨测定
一类为两步法,先从全血中分离出氨,再进行测定,如扩散法(已淘汰)和离子交换树脂法;另一类为一步法,不需从全血中分离出氨直接测定,如酶法和离子选择电极法。
(1)直接显色测定法:在床旁取静脉血2ml,以钨酸沉淀蛋白后,用酚-——次氯酸盐显色,参照标准计算氨含量。如严格掌握实验条件,本法分析结果能满足临床要求。
(2)谷氨酸脱氢酶速率法:血浆中的氨在足量的α-酮戊二酸和NADPH存在时,经谷氨酸脱氢酶作用生成谷氨酸,并消耗NADPH,NADPH的下降速率与血浆氨浓度成正比。
(3)离子交换法:去蛋白血浆标本中的氨先被阳离子交换树脂吸附,再被分离出来,用酚——次氯酸盐显色反应求出氨含量。本法特异性好,精密度和准确度均较高,已被作为血氨测定的参考方法。
(4)氨电极法:氨气敏电极选择性较高,故这类方法特异性好、准确度较高,但是耐用性差,而且电极稳定性受温度、渗透压、中介液等多种因素影响。
双向扩散试验
双向扩散试验:在琼脂内抗原和抗体各自向对方扩散,在最恰当的比例处形成抗原抗体沉淀线,根据沉淀线的位置、形状以及对比关系,可对抗原或抗体作出定性分析。双向扩散试验也分为试管法和平板法。
1、试管法:在含有抗原的溶液和含有抗体琼脂中间,加一层普通琼脂,让下层抗体和上层抗原向中间自由扩散,在抗原、抗体浓度最适时形成沉淀线。
2、平板法:
是在琼脂板上相距3——5mm打一对孔,或者梅花孔、双排孔、三角孔等。在相应孔中加入抗原或抗体,待其自由扩散后,抗原、抗体形成可见的沉淀线。根据沉淀线的位置可作如下分析:①抗原、抗体是否存在及其相对含量。一般沉淀线靠近抗原孔,提示抗体量大,沉淀线靠近抗体孔,提示抗原量大。
②抗原、抗体相对分子量的分析;抗原或抗体在琼脂内自由扩散,其速度受分子量影响。分子量小者,扩散快,反之较慢。由于慢者扩散圈小,局部浓度较大,形成沉淀线弯向分子量大的一方。如若两者分子量相等,则形成直线。
③抗原性质的分析,受检的抗原性质可能完全相同、部分相同、完全不同,沉淀弧可分别出现完全融合、部分融合、不融合三种情况;
④抗体效价的滴定。抗体效价是抗原、抗体经过自由扩散形成沉淀线,出现沉淀线的最高抗体稀释度为该抗体的效价
单向扩散试验
单向扩散试验:琼脂内混入抗体,待测抗原从局部向琼脂内自由扩散,如抗原和相应抗体结合,则形成沉淀环。
1、试管法:将一定量的抗体混入0.7%琼脂糖溶液中,注入小试管内,上层加抗原溶液使待测抗原在凝胶中自由扩散,在抗原抗体比例恰当位置形成沉淀环。
2、平板法:是将抗体或抗血清混入0.9%琼脂糖内,未凝固前倾注成平板,然后在上打孔,将抗原加入孔中,放37℃让其自由扩散,24——48h后可见孔周围出现沉淀环,测定环的直径或面积计算标本中待测抗原的浓度。有两种计算方法:l)Mancini曲线:适用大分子抗原的和长时间扩散(48h)的结果,沉淀环直径的平方与抗原浓度呈线性关系c/d2=k.(其中c为抗原浓度d为沉淀环直径k为常数)
3、单向扩散试验检测时的注意点:
(1)抗血清必须特异性强、效价高、亲和力强,在良好条件下保存。
(2)每次测定都必须作标准曲线。
(3)每次测定时必须用质控血清作质控。
(4)注意双环现象(出现了两种抗原性相同成分)。
(5)应用单克隆抗体测量多态性抗原时,测定值偏低;用多克隆抗体测量单克隆病时,测定值偏高。
免抗血清的制备
抗血清指含有抗体的血清
传统的抗血清制备方法是将某种抗原通过多次注入动物,数十天后或数月后,采集动物血,立即分离出血清。此抗血清在保存或应用前必须作效价和特异性鉴定及纯化。
免疫动物的选择基本要求:
1.抗原与免疫动物的种属差异越远越好。
2.动物必须适龄、健壮、无感染、体重合乎要求。
3.不同动物对同一免疫原有不同的免疫应答表现。因此针对不同性质的免疫原,选用相应的动物。蛋白质抗原大部分动物皆适合;甾类激素多用家免;酶类多用豚鼠。
4.抗血清要求:为R(rabbit)型或H(horse)型血清。R型抗血清是以家兔为代表的小型动物产生的抗血清,能和很小量抗原结合形成沉淀线,而H型抗血清则以马为代表的大型动物产生的抗血清,较少用于沉淀反应。
此外需要制备大量免疫血清时,应选用马、绵羊等大动物;若需要量不多,则选用家兔、豚鼠和鸡等小动物。
嗜热菌
嗜热菌俗称高温菌,广泛分布在温泉、堆肥、地热区土壤、火山地区以及海底火山地等。
兼性嗜热菌最适宜生长温度在50~65℃之间,专性嗜热菌最适宜生长温度则在65~70℃之间。在冰岛,有一种嗜热菌可在98℃的温泉中生长。在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含硫热泉中,曾经分离到一株嗜热的兼性自养细菌——酸热硫化叶菌(Sulfolobus),它们可以在高于90℃的温度下生长。
近年来,这种细菌已受到了广泛重视,可用于细菌浸矿、石油及煤炭的脱硫。在一些污泥、温泉和深海地热海水中,生活着能产甲烷的嗜热细菌,生活的环境温度高,盐浓度大,压力也非常高,在实验室很难分离和培养。嗜热真菌通常存在于堆肥、干草堆和碎木堆等高温环境中,有助于一些有机物的降解。
在发酵工业中,嗜热菌可用于生产多种酶制剂,例如纤维素酶、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菊糖酶等,由这些微生物中产生的酶制剂具有热稳定性好、催化反应速率高,易于在室温下保存。
近年来,嗜热菌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成果之一就是将水生栖热菌中耐热的TaqDNA聚合酶用于基因的研究和遗传工程的研究以及基因技术的广泛应用中。
吞噬细胞作用分析
吞噬细胞吞噬后,有完全和不完全吞噬两种结局。
1.完全吞噬:指病菌完全被吞噬细胞清理,或杀死;不完全吞噬,指病原菌未被吞噬细胞杀死,并被吞噬细胞携带转移至他处,引起扩散。
2.不完全吞噬:某些胞内寄生菌或病毒等病原体在免疫力低下的机体中,只被吞噬却不被杀死,称为不完全吞噬。此种吞噬对机体不利,因病原体在吞噬细胞内得到保护;有的病原体甚至能在吞噬细胞内生长繁殖,或随吞噬细胞经淋巴液或血液扩散。
被特异性免疫活化后的巨噬细胞杀伤能力增强,可转变为完全吞噬,如巨噬细胞功能显著增强,可促进结核菌隐性感染的康复。
新生隐球菌及其检验
新生隐球菌(CuyitococcusNeofonmans)又名溶组织酵母菌(TorulaHistolytica),是土壤,鸽类,牛乳、水果等的腐生菌,也可存在人口腔中,可侵犯人和动物,一般为外源性感染,但也可能为内源性感染,对人类而言,它通常是条件致病菌。
本菌在组织液或培养物中呈较大球形,直径可达5-20um,菌体周围有肥厚的荚膜,折光性强,一般染料不易着色难以发现,称隐球菌,用墨汁阴性显影法镜检,可见到透明荚膜包裹着菌细胞,菌细胞常有出芽,但不生成假菌丝。
在沙保氏琼脂及血琼脂培养基上,于25及37℃不能生长,而非病原性隐球菌在37℃不能繁殖。培养数日后生成酵母型菌落,初呈白色,1周后转淡黄或棕黄、湿润粘稠,状似胶汁。本菌能分解尿素,以此与酵母菌和念珠菌鉴别。本菌大多由呼吸道转入,在肺部引起轻度炎症,或隐性传染。亦可由破损皮肤及肠道传入。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可向全身播散,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发生脑膜炎、脑炎、脑肉芽肿等,此外可侵入骨骼、肌肉、淋巴结、皮肤粘膜引起慢性炎症和脓肿。
实验检查从脑脊液中可见圆形厚壁并围以厚荚膜的酵母样细胞。在沙保氏培养基上形成棕黄色粘液样菌落。脑内或腹腔注射小白鼠可导致死亡。用血清学方法检出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对该病诊断可提供重要帮助,在已确诊的隐球菌脑膜炎患者,94%CSF和70%血清标本中可检出该菌抗原。
预防本菌感染,除应增强机体免疫力外,避免创口感染土壤及鸟粪等。治疗药物可用碘化钾或碘化钠,大蒜精、二性霉素B,亦可二性霉素B与5-氟胞嘧啶联合应用,慢性肺损害或骨病损则可辅以外科切除。
欢迎大家加我6
更多医学知识尽在好医生QQ空间:白癜风能够治愈吗全国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