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微调研沈高稻米何以更ldquo

此季孕妇要多加留心 http://www.bdfyy999.com/bdf/yufangbaojian/ertongzhuanlan/59902.html
富民效应传统稻米长成富民产业

明阳家庭农场

寒冬时节,稻谷归仓。走进姜堰区沈高镇沈高村明阳家庭农场,场内黄灿灿的稻谷堆积如山。67岁的农场主刘爱和手持农具,正忙着将稻谷运进稻米加工车间。眼前一排崭新的设备,是刘爱和投资30多万元新上的稻米加工自动化生产线,稻谷输入机器后,经过去杂、剥壳、碾米、抛光、色选、包装等程序后,直接卖给客户。“有了这条稻米加工生产线,每亩田可增收多元。”刘爱和说。

刘爱和原在外做翻砂工,收入有限,还照顾不到家庭。年,沈高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民成片流转农田,种植新品稻麦。“农民干老本行,挣钱更稳当。”刘爱和本是种田的好把式,他拿出多年积蓄,又借了二三十万元,首批流转亩田,成立家庭农场,种植水稻新品。农场起初机械化程度低,农忙时节,用工达30多人。第二年,刘爱和开始购买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等大型农业机械,减少了用工成本。在姜堰区农业农村局、沈高镇农技站等技术人员的帮助下,他运用药肥减施高效集成技术,提高稻米的品质和产量。

沈高镇帮助农场主和种植大户在田间建了许多蓄粪池,收集存储养殖场粪便,利用这些有机肥,刘爱和不仅每亩能节约六七十元肥料成本,还提高了农产品品质。“自从规模化种植以来,每亩可收获水稻斤左右,除去用工、药肥等一切成本,每年净收入少则20多万元,多时50多万元,轻轻松松脱贫致富。”刘爱和开心地说。

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让更多农场主尝到了甜头。年大学毕业的孙飞,放弃在大城市的工作返乡当起了农民,成立泰州汉土植保专业合作社。今年,孙飞种植了亩水稻,分稻鸭、稻鳖、稻龙虾、稻锦鲤四种综合种养模式,将普通农田种成了“生态田”“高效田”,与传统种植相比,亩均效益翻几番。

好稻还需精加工才能产出优质大米。早在年,沈高镇就创办了明珠米厂,按照“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标准,先后投资万元,引进日本的稻米加工成套智能化设备,年加工“河横大米”3万吨。年,“河横大米”获国家绿色食品证书;年6月,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授予“河横大米”绿色大米证书;年,“河横大米”通过国家地理保护认证。明珠米厂负责人葛桂元说,得益于优良的品质,“河横大米”成为驻港部队的军粮和极地科考队“雪龙号”的专供大米,目前“河横大米”市场价格比普通大米高出50%以上。

收益的不仅是农场主们,周边不少村民也跟着实现增收。沈高村村民潘树栋家里3亩多田被流转了,老潘也没有闲下,买了辆拖拉机,帮农场运输稻麦,平均每天收入多元。“土地流转给了农场,每年拿租金,再到农场上班拿工资,日子越过越滋润了。”潘树栋说,村里像他这样的“新农人”不下百人。

沈高镇副镇长丁秀华介绍,目前,沈高稻米种植大户有67户,种植的2.3万亩水稻实现了绿色优质水稻基地全覆盖,亩均纯收益多元,并带动千余农民就业。传统稻米真正长成了致富百姓的大产业。发展瓶颈两大“堵点”制约产业发展01仓储配套设施缺乏

沈高的稻米种植大户,少有深加工,大多以卖稻为主。稻谷成熟后,大多种植户因为没有临时周转仓库,只好“不约而同”集中销售,当然难卖好价钱,影响了最终的收入。

双星村种植大户陆宏春种植了0多亩田,去年水稻亩产多公斤,创历史最好水平。0多亩地收了多吨水稻,储存成了大问题。陆宏春的农场建有为农服务综合体,用于存放农机具和粮食烘干,稻谷归仓后为避免集中上市,陆宏春只好把稻谷临时存放于为农服务综合体内。但为农服务综合体毕竟空间有限,且缺乏长期存放粮食的条件,陆宏春无奈,只得现卖了多吨稻谷。

河横村村民陈兵就没有陆宏春幸运了,他种植了多亩田,年年稻谷丰收但卖不出高价。陈兵说,去年稻谷扎堆上市的价格每公斤仅2.4元左右,过了两个月,稻价就涨至每公斤2.8元。如果有仓库临时周转存放一下,每公斤稻谷可以多卖0.4元,他就能增加10多万元的收入。

沈高镇农技站站长丁桂珍说,仓储配套设施缺乏影响了种植户的收益,制约沈高稻米产业发展。

02品牌化效应未能有效发挥

另一个产业发展“堵点”是,沈高稻米品牌化效应还没能有效发挥。

据介绍,沈高镇67位种植大户,从事稻米加工的仅有2户,另外仅有8户注册了大米商标。目前,作为国家地理保护认证的“河横大米”品牌,为明珠米厂独享,该企业因仓储能力不足,无法大规模加工本地稻米。稻谷蜂拥上市时,明珠米厂吃不了多少货,许多农户只得把稻米卖给外地加工企业。“‘河横大米’的金字招牌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价值,本地种植户种出的稻米明明是‘河横大米’的品质,却卖不出‘河横大米’的价格。”河横村党委书记潘春明对此感到心疼。他认为,如果“河横大米”商标能让所有沈高种植大户共享,大家抱团闯市场,不仅能增加种植户收入,而且能扩大“河横大米”的市场份额,进一步叫响“河横大米”品牌。

路径探索做大做强优质稻米产业链

沈高镇以“河横大米”为核心的优质稻米产业已小有名气,但何以打通“堵点”,谋求更大效益,仍需探索发展新路径。

关于仓储问题,姜堰区已着手双管齐下。姜堰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偕根说,姜堰现有村集体建的为农服务综合体67个、20家示范性家庭农场服务联盟。针对沈高等地种植大户的诉求,他们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结合本地区实际,拟选10家为农服务综合体试点,每家建两座粮食临时仓储设施(标准化钢板立桶),每座立桶可储粮约吨,存储期约半年时间。按照国家农资购买补贴政策,每座存粮立桶可补贴12万元,其余资金由所在村补足,村集体拥有立桶所有权,以适当价格租给农场主和种植大户存粮,这样既能解决种植大户存粮问题,又能为村集体增收。

同时,姜堰出台政策鼓励种植户走稻米高端深加工之路。当地汉土家庭农场负责人孙飞一直在探索发挥稻米产业链最大效益。去年春,他听说日韩胚芽米走俏,每公斤售价60多元,便立即去上海学习胚芽米加工工艺。孙飞说,胚芽米是保留米的胚芽部分,又称“留胚米”,是留胚率在80%以上的大米。按当前国家标准等级精度米的常规生产工艺,胚芽保留量率难达30%,只有应用专利技术生产的专利产品才能使留胚率达到80%以上,做到保全糙米营养,并留存新米的鲜香。目前,由河横村集体参与投资建设的胚芽米加工厂已完成设备安装,即将调试生产。该加工厂每天能加工3吨稻米,同时还深加工米糠,产出每斤70元的米糠油,稻壳还可做成康养枕头。届时,村集体将确保投资额6%的受益,企业盈利部分再获20%的分红。孙飞说,下一步,企业还会细分大米,分类加工,生产婴儿辅食、米粉等营养食品,拉长稻米产业链,做大做强优质稻米产业。

关于大米品牌问题,沈高镇也有了新举措。该镇目前正与相关企业洽谈,买下“河横大米”商标,并联手姜堰农水投公司投资0万元,建设年产10万吨精制大米的企业,用好“河横大米”品牌。另外,沈高镇还依托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创建契机,用好0万元项目资金,进一步完善田间路沟渠、泵闸、灭虫灯、智能电灌站等基础设施,打造水稻生长的最佳环境;投资50万元建设沈高镇稻米检测中心,新上两套大米自动化检测设备。园区还将引进上海一家知名食品企业,研发米糕、手抓饼等产品,进一步延长优质稻米产业链。

执笔/刘峰钱宏斌

摄影/钱宏斌刘峰

内容来源:《泰州日报》

责任编辑:张熳 张虎林

美术编辑:顾晔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tgaibang.com/lzhy/103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