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是性激素失调的信号

痛风属于富贵病,最早起源于欧洲的皇室和贵族群体,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痛风也成了常见病。目前西医的定义是: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MSU)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属代谢性风湿病范畴。痛风可并发肾脏病变,严重者可出现关节破坏、肾功能损害。遗传因素影响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单基因遗传病可能影响尿酸代谢通路上的关键酶,SNP(是指在基因组上单个核苷酸的变异)则可导致尿酸转运蛋白的差异以及炎症反应的程度。痛风是一种终身的代谢性疾病,尚没有某种特效药能够彻底根治。

一般理论认为,痛风的原理简单地说是:嘌呤代谢紊乱引起尿酸升高,尿酸升高引起痛风。人体在正常情况下,产生的尿酸量与排泄量大约保持相等,从而维持机体平衡。如果生产过剩或排泄不良,就会造成尿酸堆积过多,使血液中尿酸含量升高。当高度浓缩的尿酸析出结晶并沉积在关节、软组织和肾脏中引起了周围组织发生红肿疼痛等炎症反应时,痛风就发作了。

但我认为上述定义和或理念还不够全面。甚至有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有的痛风病人尿酸并不高,比如不少健康人尿酸一直很高,对此上述理论并没有给予令人信服的解释。从而带来预防、治疗的误区。

误区之一、嘌呤是痛风的罪魁祸首。目前研究表明,嘌呤在人体中主要有两大作用,第一、脱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是重要的遗传物质,而嘌呤是核酸重要组成物质,在生命现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衍生物如腺嘌呤、鸟嘌呤和次黄嘌呤与核糖核酸或脱氧核糖核酸形成9-糖苷,并与磷酸生成核苷酸而存在于机体。腺嘌呤和鸟嘌呤与胸腺嘧啶、胞嘧啶是构成DNA和RNA分子的四种碱基。这四种碱基的顺序即组成生物的遗传密码。次黄嘌呤和黄嘌呤是嘌呤合成和分解代谢中的重要中间产物。此外,还有一些甲基化的嘌呤衍生物存在。三磷酸腺苷(ATP)几乎是生物组织能够直接利用的唯一能源。

第二、嘌呤和嘧啶信号转导分子(三磷酸腺苷等内源性核苷、核苷酸)及其作用受体构成的嘌呤能信号转导(purinergicsignalling)系统参与机体组织器官多种功能的调节,涉及机体各系统多种疾病的某些病理过程。比如,嘌呤能信号传导在心血管系统例如血流和氧气的输送健康中起作用,当食物被消化时,嘌呤会对液体分泌和食物的运动产生影响。又比如,嘌呤能信号转导作用于神经系统,它开始于细胞向胞外分泌核苷酸(主要是ATP,ATP能够作为神经递质存在)。外周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和运动神经,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都可以以ATP作为神经递质。当ATP作用在周边其他细胞上时,会对细胞产生长时间的生物学作用,包括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和凋亡。ATP在细胞上的生物学作用主要是由细胞膜上的嘌呤能P2受体来介导的。P2受体超家族可以分为P2X受体家族与P2Y受体家族两大类。其中,P2X受体是一类ATP-配体门控的离子通道。

此外,P2X受体家族的两个成员P2X3受体与P2X7激活往往伴随着炎症或损伤,跟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嘌呤与嘧啶作用的P1、P2受体已成为疾病防治的药物靶点。

误区之二、控制嘌呤摄入是治疗痛风的关键。将饮食嘌呤限制在每天-毫克的水平,是医疗机构治疗痛风最常见的建议。实际上,人体内的嘌呤分为内源性嘌呤和外源性嘌呤。其中自身核酸的氧化分解生成的“内源性嘌呤”占总嘌呤的80%;而从食物中摄取的“外源性嘌呤”仅占20%。嘌呤在经过氧化代谢后就会产生尿酸,正常情况下,2/3左右尿酸由肾脏通过小便排出体外,剩下的从肠道由大便排出。

因此,食物的嘌呤含量不是影响尿酸代谢的唯一因素,目前在治疗中针对的是少量外源性嘌呤,而对主要由人体细胞自主合成的嘌呤核苷酸(即内源性嘌呤)很少涉及。

此外还与所含嘌呤的种类、比例以及生物利用度、食用的人群有关。食物的嘌呤目前已知有次黄嘌呤、单磷酸次黄嘌呤、单磷酸腺嘌呤、单磷酸鸟嘌呤等等。其中鸟嘌呤不具有改变血尿酸水平的作用,不会明显增加痛风的发生风险,还可降低痛风最危险的并发症——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腺嘌呤和鸟嘌呤的食物,对于痛风患者是益的,这些食物包括豆类、蔬菜、坚果、菌类等等。有些食物嘌呤含量不高,甚至不含嘌呤,痛风患者却应当限制甚至避免摄入,比如白酒和果糖等等。临床统计发现,过分严格限制食物中嘌呤的摄入会导致糖类和脂肪酸的摄入增加,一方面这些物质可促进胰岛素抵抗,间接升高血尿酸水平;另一方面,还可导致代谢综合征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增加。

误区之三、尿酸对人体有害无益。人体内尿酸的主要来源也是内源性----人体内富含嘌呤物质的核酸经过分解代谢形成,少部分从外源食物中摄取,共同组成血尿酸。目前科学界对血尿酸的生理功能并没有完全搞清楚,研究认为,适当的血尿酸水平对人体具有广泛的生理功能:神经系统发育,防止直立性低血压,增加体内抗感染、抗氧化能力,维护眼睛视网膜,防止血管内皮细胞过氧化等。可能参与抗癌、抗衰老、平衡免疫等过程,尿酸与大脑中多种组织的退行性病变都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尿酸的数值过低,就可能加速脑细胞老化的进程,引起如老年痴呆等症状。灵长类其它动物的嘌呤都没有人类这么高,这正是因为尿酸是能源物质,人体不愿意让它排出去,在我们食物比较匮乏的时候,肾脏有强大的尿酸重吸功能,就会把它吸收起来为人体所用,人类寿命相对一般动物长,尿酸起了很大作用。

可见人体讲究的是平衡,尿酸少了多了都会影响人体健康,不同人群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不同,一般认为男性血尿酸大于毫摩尔/升,女性大于毫摩尔/升为超过正常浓度。

误区之四、血尿酸是判断痛风的标准。目前理论界认为,血尿酸升高是痛风发生的基础和最直接的危险因素,血尿酸浓度越高,发生痛风的可能性越大。但临床中发现,很多人血尿酸浓度增高,但未出现关节炎、高尿酸石或肾结石等临床症状,可持续10~20年,有的可终身不出现高尿酸血症。在高尿酸血症群体中只有10%~20%将发展为痛风,大多数高尿酸血症并不发展为痛风。因此,高尿酸血症不能等同于痛风。只是特征性关节炎伴高尿酸血症时,才有助于痛风的临床诊断。实际上,痛风发作时用降尿酸药,血尿酸水平会迅速降低,以致关节内外尿酸水平悬殊,关节炎反而加重,并使痛凤性关节炎发作时间延长。

此外,临床统计还发现,虽然血尿酸增高主要见于痛风,但少数痛风患者在痛风发作时血尿酸测定正常。

可见,痛风与高尿酸不是互逆的关系,甚至有时没有逻辑关系。

由此,我产生了一个重要猜想:痛风的根源可能是性激素分泌失常,即性激素比例失调或(和)雌性激素减少或(和)雄性激素亢进。医院几个专家曾对例样本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清尿酸值与血清雌性浓度成反比。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性激素,性激素是由动物体的性腺,以及胎盘、肾上腺皮质网状带等组织合成的甾体激素,具有促进性器官成熟、副性征发育及维持性功能等作用。雌性动物卵巢主要分泌两种性激素——雌激素与孕激素,雄性动物睾丸主要分泌以睾酮为主的雄激素。性激素只对一定的组织或细胞(称为靶组织或靶细胞)发挥特有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第一,通过调节蛋白质、糖和脂肪等三大营养物质和水、盐等代谢,为生命活动供给能量,维持代谢的动态平衡。第二,促进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影响细胞的衰老,确保各组织、各器官的正常生长、发育,以及细胞的更新与衰老。第三,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生殖功能,以及性激素的分泌和调节,包括生卵、排卵、生精、受精、着床、妊娠及泌乳等一系列生殖过程。第四,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发育及其活动,与学习、记忆及行为的关系。第五,与神经系统密切配合调节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激素同样分为内源性(体内器官和特定组织分泌或转化),和外源性(主要由食物、药物供给)。

雌性激素是一类主要的女性荷尔蒙,包括雌酮、雌二醇等。内源性雌性激素主要由卵巢产生,少量由肝、肾上腺皮质、乳房分泌,怀孕时胎盘也可大量分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不论男女都会分泌异性的激素,男性主要分泌雄性激素,分泌少量雌性激素达到内分泌平衡,女性则反之。男性的雌性激素主要由睾丸与肾上腺少量制造,皮肤毛囊、脂肪、神经等周边组织则可将雄激素----睾酮转化成雌性激素。以雌激素中活性最高的雌二醇为例,一个成年男性每天可分泌30~40微克雌二醇。女性的雄性激素主要由卵巢与肾上腺制造(医学上称为腺内合成),少量由脂肪、肌肉等组织将雌激素的中间产物雄烯二酮转化为雄激素----皋酮(叫做腺外合成),故一个健康女子体内拥有足量的睾酮。

顺便说一句,无论男女,都由雄性激素决定性欲的强弱。并不是男性性欲由雄性激素决定,女性由雌性激素决定(女性的雌性激素只是决定女性体征、长相,性过程的舒适度等,正如男性的雄性激素决定男性体征、气质,生育能力等一样)。

目前国际上对男女都可以进行性激素6项检查,包括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刺激素;泌乳素;孕酮;雌二醇;睾酮。男女分别的正常标准值附后。

下面我们着重论证为什么是性激素紊乱,即比例失调,且主要是雌性激素比例太低引发了痛风。

1.痛风偏爱男性,流行病学统计表明,我国痛风患者平均年龄为48.28岁(男性47.95岁、女性53.14岁),近年来痛风的发病趋于年轻化。痛风病人中男性占比高达95%,而女性大多在绝经后出现。那是因为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水平高,雌激素有利于尿酸的排泄,所以女性发生痛风的几率较低。

2.一些高嘌呤食物对痛风反而有治疗作用,就是因为它们含有调节性激素或补充雌性激素或促进雌性激素分泌的能力。目前西医治疗痛风的饮食建议是:一、鼓励豆制品的摄入;二、鼓励摄取低脂牛奶和酸奶;三、鼓励食用蔬菜水果;四、限制蛋白摄入总量;五、限制含糖饮料。这5条当中,至少豆制品和水量是富含嘌呤的食物,为什么鼓励豆制品摄入成为第一建议呢?原因就是大豆富含蛋白质、水溶性蛋白、脂肪、灰分、植酸、7S、11S和11S/7S,大豆异黄酮等等。大豆异黄酮是黄酮类化合物,与雌激素有相似结构,因此大豆异黄酮又称植物雌激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大豆类食物摄入与血尿酸水平、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无关。国内研究发现,给予高尿酸血症患者豆类高蛋白饮食3个月,血尿酸水平显著降低。

对中国和韩国的饮食调查均发现,食用富含嘌呤的蔬菜、水果并没有增加血尿酸水平。比如之前认为富含嘌呤并促进结石的菠菜也观察到同样的效果。这就是因为菠菜中富含维生素B1,它在生成神经传递方面有重要作用,正是它通过大脑向卵巢发出分泌雌性激素的指令。同时他们观察到富含嘌呤的樱桃具有降低尿酸、抗炎、抗氧化作用,可防止痛风的发作。这都是因为这些食物能促进分泌雌性激素。

3.网上盛传“乌鸡白凤丸”可以治疗痛风,我几个痛风朋友试用后果然效果奇佳。我们看一下配伍是乌鸡、鹿角胶、鳖甲、牡蛎、桑螵蛸、人参、黄芪、当归、白芍、香附、天冬、甘草、地黄、熟地黄、川芎、柴胡、丹参、山药、芡实等。从药理上看具有补气养血,调经止带的功效。适用于气血两虚,身体瘦弱,腰膝酸软,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如果从西医角度看,女性这些症状的根源就是雌性激素缺乏。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痛风是性激素不平衡导致嘌呤代谢紊乱诱发。这也是临床上一些痛风病人尿酸在正常范围内的原因。

如果读者认可我的以上论证,下面我们再进一步讨论如何补充雌性激素或(和)刺激体内雌性激素分泌。

雌性激素是一把双刃剑,多食有害于身体。比如女性体内的激素(荷尔蒙)包括20多种,主要有3大激素,即70%雌性激素,23%孕酮激素,7%雄性激素。只有这20多种激素平衡女性才能健康,如果只提高雌性激素,就会出现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等疾病。男性雌性激素则会出现体重超标、性障碍、失眠多汗、心理承受能力削弱等问题。这是药物特别是西药补充雌性激素要提防的。

雌性激素失调可以概括为三类:一是性激素绝对量不够,它表现在雄性和雌性激素都不够,这类人的外在表现是体弱。二是仅雌性激素的比例太低,表现在女性身上是女性性特征不明显(即与正常女性丰乳肥臀细腰“妖精脸”相反),在男性身上表现是过于粗鲁。三是雄性激素比例太高,男女均表现为性欲亢进。

因此建议主要通过运动、中药和食物调节。

运动包括体育锻炼和性生活。通过体育锻炼打造强健的身体,是各种激素平衡的根本,这里不需要赘述。有规律和和谐的性生活则是性激素分泌的最好刺激剂,禁欲和夫妻一方性冷淡(或因疾病,或因两地分居等其他原因)是造成对方性激素分泌失调的重要诱因。同时,个别男性服用雄性激素、伟哥等,或者过多地摄入刺激雄性激素的食物(比如贝壳类的海鲜,或一些壮阳的中药),也是造成性激素失衡的原因之一。此外,据研究表明,无论男女,多与自己的小孩(或孙辈)亲热也能激发雌性激素的合成。

祖国医学一直把肾等同与西医的生殖系统。因此,补充和刺激性激素在中医调整上就是滋阴补肾。实践证明有明确效果的“乌鸡白凤丸”(我不是给同仁堂做广告哦!),可以作为首选。但我建议可以简单地用妇科圣药----当归,加上健脾的山药,二者打成粉,每天早晨空腹开水泡5-10克服用。当归除了调节性激素,还由于补血功能,可增强红细胞携带氧的能力,从而对降低血压有效果。

食疗上建议用双向调节功能的食物。

1.黄豆和豆制品中还含有异黄素,它具有平衡雌性激素和双向调节的作用,在食物中很难找得到第二种如此有效的雌性激素食物了。

2.维生素D与激素有一定的关联,如果每天食用1杯牛奶和克鱼,长期坚持,能起到调理雌性激素平衡的作用。

3.富含硒和锌的食物对平衡雌性激素也有特殊功效。含硒蔬菜有荠菜、大蒜、香菇、番茄、南瓜等;含锌食物有牡蛎、青花鱼、鳗鱼、海带、豆类、芝麻、胡桃等,其中牡蛎的含锌量尤为可观。

4.坚果、种子、鱼、橄榄油中的不饱和脂肪对平衡激素水平有一定功效。海带、紫菜等海藻类食物也有一定的作用。

5.每天摄取一定量食物纤维,并减少脂肪摄入,可以保持激素水平平衡。食物纤维在植物类食物,如新鲜蔬菜和水果(但不含果汁)中的含量比较高。

需要注意的是,牛奶、红肉、乳酪含有大量的饱和脂肪,如摄取过多会刺激雌性激素过度分泌。

附:性激素六项正常值

1.促黄体生成素(hLH)

参考范围:成年男性:1.24-8.62。女性:卵泡期2.12-10.89;排卵期19.8-.3;黄体期1.20-2.86;绝经期10.87-58.64。

2.促卵泡刺激素(hFSH)

参考范围:成年男性:1.27-12.96。女性:卵泡期3.85-8.78;排卵期:4.54-22.51;黄体期1.79-5.12;绝经期16.74-.5。

3.泌乳素(PRL)

参考范围:成年男性:2.64-13.13。女性:50岁3.34-26.72;50岁2.74-19.64。

4.孕酮(Prog)

参考范围:成年男性:0.10-0.84。女性:卵泡期0..52;黄体期5.16-18.56;绝经期0.08-0.78。

5.雌二醇(ESTRDL)

参考范围:成年男性:20-75。女性:卵泡期24-;黄体期80-;绝经期20-88。

6.睾酮(TESTO)

参考范围:成年男性:-。女性:卵泡期10-75。

仗剑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白癜风换肤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tgaibang.com/lzff/31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