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财经作者:李傲华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长春高新(.SH)又一次闪崩跌停。
6月7日午后开盘,长春高新突然直线跌停,最终报收.71元/股,创下年内最低纪录,市值一日之内蒸发超过63亿元。
年是长春高新在资本市场上的“高光时刻”。彼时,长春高新市值超亿元。一则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故事,一名大连老太太在年花5万元买入长春高新,之后忘记了账户密码。13年间,长春高新涨了倍,她所持有的长春高新市值已经达到万元。
但随后,长春高新仿佛进入了“跌停-恢复-跌停”的无限循环之中。据统计,这已经是长春高新自年以来的第10次跌停,与历史最高点相比,长春高新股价的跌幅已经超过70%,目前总市值只剩下亿元。
财报数据显示,截至年一季度末,长春高新的股东总户数为13.63万户,户均持股.32股,以此计算,6月7日,长春高新每户股东平均亏损约4.68万元。
就在投资者对长春高新的离奇闪崩感到茫然之际,有消息称,近日,浙江省药械采购中心办公室发布了《关于报送浙江省公立医疗机构第四批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品种范围相关采购数据的通知》,在附件的集采品种清单中,“人生长激素(重组人生长激素)”赫然在列。随后,浙江省药械采购中心办公司对媒体确认了曾在内网发布过该文件,并且名单中包含重组人生长激素,但该文件尚未对外公布。
事实上,浙江启动生长激素集采的消息并非第一次传出。早在年8月,就有消息称生长激素被纳入浙江省公立医疗机构第三批药品集采品种清单,长春高新毫不意外上演闪崩跌停。
不过,该消息很快被澄清,生长激素并不在浙江第三批集采之列,长春高新随即快速反弹。
生长激素集采一直是悬在长春高新头顶的达摩利斯克之剑。近年来,长春高新的每一次跌停,背后都有集采的阴影,而对生长激素业务的强依赖也是长春高新投资者对集采消息高度敏感的主要原因。
长春高新的主营业务包括生物制药及中成药的研产销,辅以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和服务业务。其中,从事基因工程生物药品业务的子公司金赛药业一直以来都是长春高新的“利润奶牛”。
金赛药业成立于年,是国内第一家重组人生长激素、第一家基因工程促卵泡激素和全球售价PEG长效人生长激素生产企业,同时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拥有完整的粉针剂、水针剂、长效针剂全产品线和产品剂型、规格最为齐全的生长激素厂家。
由于患者通常需要长期定时注射,且价格较高,因此生长激素业务为长春高新带来稳定的现金流,是长春高新最重要的业务支柱。
财报数据显示,年第一季度,金赛药业实现收入23.53亿元,相当于长春高新总营收的84.7%;实现净利润8.95亿元,相当于长春高新净利润总额的.43%。因此,长春高新也曾被投资者戏称是金赛药业的“壳公司”。
正是因为对生长激素业务的过分依赖,使得集采消息可以轻易挑动长春高新投资者的脆弱神经。
年内,长春高新先后被卷入了广东省药品联盟集采、河北省化学药品及生物药品集采,以及福建省第三批药品集采,每次集采消息的传出都会引发长春高新股价闪崩跌停。年和年,长春高新股价分别累计下跌39.45%和38.39%。
目前,市面上的生长激素主要有三大类别,分别是需每天注射一次的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用冻干粉针剂(粉剂)和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水剂),以及需每周注射一次的聚乙二醇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长效剂)。
国金证券研报指出,当前生长激素市场呈现差异化竞争格局。金赛药业水针和长效剂型占据优势,医院销售中占据99.88%的份额,在长效市场目前占据独家地位。安科生物主导粉针市场,在目前国内短效粉针市场占据44%的市场份额,位居行业第一。
与粉针相比,水针的生物活性更高,长效剂型则有更明显的依从性优势,因此水针和长效剂型的定价一般高于粉针。以1年为治疗周期,粉针的疗程费用约2.2万元,水针疗程费用约4.4万元,长效剂型的疗程费用约19.4万元。
集采改写了生长激素的定价。
年3月,广东联盟生长激素集采结果出炉,此次集采覆盖11个省区,最终共有10款重组人生长激素产品中选,均为冻干粉剂型。金赛药业以20.元、60.4元和30元的价格分别拿下了3种不同规格的粉针剂产品,与官方确认的最高有效申报价相比,金赛药业中选价格降幅最高达到52%左右。对于市场更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