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故事梅花图里的孝亲故事

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里有一个“百里负米”的故事。讲的是孔子的学生子路非常孝敬父母,因为从小家境贫寒,为人非常节俭,经常吃野菜度日。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他必须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里,不论寒风烈日,四季更迭。如此的艰辛,能达到持之以恒,实在是极其不容易。

先贤的敬老孝亲典范影响着后人,在我的家族中也有着这样的故事,这要从爷爷因为孝亲而立志学医讲起。清同治9年(年),我的爷爷胡敬棠出生于金城办东彭村的一户小院中,五岁时,太爷把他送进由清岁贡生胡恭铨创办的私塾“遵素书院”读书。爷爷自小聪颖,但由于家境困难,爷爷在书院的学习仅仅维持了两年,后在家里由太爷教他识字。太爷经常生病,病了自己就用道听途说的偏方,到山上弄几味草药喝点,身体时好时坏。到了清朝光绪11年(年),15岁的爷爷,眼看着太爷太奶常年有病而无钱医治,心里备受煎熬,暗下决心立志学医,改名胡荫亭,意思是要成为荫护家人的亭子,爷爷通过自己的聪颖好学加上吸取太爷采草药制偏方的经验,终于自学成才,很快成为一方名医。爷爷义务行医有求必应,自己上山挖药材解民疾苦,不图名利,深受群众欢迎。抗日战争期间,村庄附近多有驻军,士兵们登门求诊者络绎不绝。爷爷不辞劳苦,夜以继日地为抗日军人及家属免费洽病,积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驻军深受感动,登门致谢并赠送牌匾一副以彰显爷爷的功德。爷爷在从医之余兼学绘画,自命别号莲峰野人。先攻工笔,反转写意,擅长彩墨花鸟,以画松、猴而著称。用笔苍劲,设色浓淡相宜,遒劲古朴,无尘俗气。运笔雄浑质朴,枯润相济,随意境而变,多变又不失统一,爷爷的绘画在韩城画坛影晌深远。一生共有绘画十八卷,每卷三十副,爷爷一生绘画甚多也喜好收藏,其中最珍贵的有武英殿藏版经书10套及王石谷的画40副、郑板桥的字画副、王杰等名人书画余部(幅),可惜的是这些珍贵的藏品都毁于文革,仅留有一副梅花图,是当年父亲急中生智,将这幅梅花图,塞进厕所的纸篓后边的砖缝中,才得以保存至今。

这幅类似家训的卷轴梅花图(已藏于韩城市档案馆)创作于民国9年(年庚申年)夏,爷爷时年50岁,当时太爷常年卧床,一天他外出粜粮回家,路过开满梅花的山岭,触景生情,回家后便创作了这幅画并赋诗一首:负米归来欲俸亲,红灯照路踏芳尘。道旁偶遇梅花岭,折向一枝又逢春。这首诗的意识是祖先的为人道德风范像一盏明灯启迪着后人,负米俸亲的途中路过开有梅花的山峁,顺着梅花的长势很容易地折下一枝,心里无比高兴,就好象春天到来一样,预示着做人要有孝心善心,处世要识时务,顺潮流而行。

爷爷的这个类似家训的梅花图,激励着我们子孙后代永葆孝老爱亲美德,本本分分去做人,踏踏实实去做事。

(作者胡凌,系胡荫亭孙女,韩城市书画协会会员,曾出版长篇小说《司马故里的女人》,编剧导演主演电视短剧《后妈》,获得首届西北电视大赛最佳女主角,秉承祖上自幼绘画,主攻梅花。)

查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tgaibang.com/lzpc/108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