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泌乳素血症专家共识

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5837448.html

人垂体催乳素(prolactin,PRL)

垂体PRL生理

PRL细胞占腺垂体细胞总数的15%~25%,妊娠期PRL细胞增多(占70%)使垂体体积增大近1倍。垂体PRL分泌有脉冲波动,频率约90min/次。月经周期中期血PRL水平可有高峰,黄体期保持较高水平。妊娠期血PRL水平升高约10倍,可高于ng/ml(即9.1nmol/L)。1ng/ml=21.2mIU/L

自然临产时血PRL水平下降,于分娩前2h达低谷,产后2h内又升至高峰。不哺乳者,产后3~4周恢复正常;哺乳者,因乳头吸吮刺激促使PRL分泌,血PRL水平在产后6~12个月恢复正常,延长哺乳时间则高PRL状态相应延长。入睡后60~90min血PRL水平开始上升,早晨醒前达峰值,醒后1h内迅速下降,上午9~11时进入低谷。睡眠时间改变时PRL分泌节律也随之改变。进餐30min内PRL分泌增加50%~%,尤其是进餐高蛋白高脂饮食。应激状态如情绪紧张、寒冷、麻醉、手术、低血糖、性生活、运动时PRL分泌有即时短暂性升高。乳房及胸壁刺激通过神经反射使PRL分泌增加。

正常妇女及高PRL血症患者血PRL分子以单体PRL为主(占80%),生物活性及免疫活性最高;二聚体(即大分子PRL,相对分子质量)及多聚体(即大大分子PRL,相对分子质量000)各占8%~20%及1%~5%,生物活性减低,免疫活性不变。因此,血PRL水平与临床表现可不一致。

中枢神经系统下丘脑通过PRL抑制因子(PIF)和PRL释放因子(PRF)对PRL起双向调节作用,以PIF占优势。下丘脑弓状核结节漏斗多巴胺系统合成分泌多巴胺,经轴突达正中隆起,由垂体门脉系统输送到垂体前叶PRL细胞,结合D2受体,是最主要的生理性PIF。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进PRL分泌,但尚不肯定是否有生理意义。其他PRF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血清素、鸦片肽μ受体等。雌激素能直接刺激PRL细胞增殖肥大,促进PRL释放。孕激素也能使PRL分泌增加。雄激素、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则抑制PRL分泌。PRL在雌激素、孕激素、GH、皮质醇、胎盘催乳素等激素的协同作用下促进乳腺腺泡小叶生长发育、乳汁生成及产后乳汁分泌。缩宫素(其他名称:催产素)促使乳腺导管肌上皮收缩而射乳。妊娠期高水平的雌激素、孕激素抑制了PRL受体而无乳汁分泌。产后雌激素、孕激素水平降低,乳汁大量生成及分泌。产后泌乳的维持依赖于婴儿吸吮对乳头的刺激。乳腺泌乳也与局部PRL受体数量有关,临床上血PRL水平正常者出现泌乳,可能与乳腺对PRL的高敏感性有关。高PRL血症直接抑制GnRH-促性腺激素(Gn)的合成及释放,脉冲分泌频率、幅度减弱;雌激素正反馈作用消失,引起卵泡发育受阻、无排卵。体外研究显示,血PRLng/ml(即4.55nmol/L)时,卵泡液PRL水平也升高,其可抑制FSH诱导的颗粒细胞芳香酶的活性和雌激素的合成,颗粒黄体细胞合成分泌孕酮依赖于生理量PRL的作用,PRL过高或过低均可抑制孕酮的合成。

高PRL血症定义

各种原因引起的外周血PRL水平持续增高的状态称为高PRL血症。正常育龄期妇女血清PRL

水平一般低于30ng/ml(1.36nmol/L)。

高PRL血症病因

一、生理性

二、药理性

药理性高PRL血症者多数血清PRLng/ml(即4.55nmol/L),可有典型症状;服酚噻嗪类、利培酮者血PRL可达ng/ml(即9.1nmol/L)。12%~30%服用含较高雌激素的口服避孕药者血PRL水平略升高。

三、病理性

1.下丘脑或邻近部位疾病:肿瘤如颅咽管瘤、神经胶质瘤等;头部外伤引起垂体柄切断;脑膜炎、结核、组织细胞增多症或头部放疗等影响多巴胺的分泌或运送;下丘脑功能失调如假孕。

2.垂体疾病:(1)垂体腺瘤:高PRL血症中20%~30%有垂体瘤,最常见为PRL瘤,其他有GH瘤(25%~40%有高PRL血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瘤、无功能细胞瘤。按PRL瘤体积分为微腺瘤及大腺瘤,前者直径≤10mm,位于鞍内;后者直径10mm,可局限于鞍内或向鞍外扩展,可引起压迫视交叉、下丘脑及第三脑室等的症状;偶可侵蚀蝶窦和海绵窦,累及颅神经,被称为“侵袭性PRL瘤”。垂体瘤可出血、变性而形成囊肿。极少恶变。(2)空泡蝶鞍症: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因鞍隔先天性解剖缺陷所致。继发性因鞍内肿瘤经放疗、手术或自发梗死后、或妊娠时垂体增大产后复旧缩小等情况,使鞍内空间增大,加上某些颅压升高的因素引起脑脊液进入鞍内,垂体柄受压所致。

3.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低减:TRH水平升高引起PRL细胞增生,垂体可增大,血PRL水平升高。

4.慢性肾功能不全:一般ng/ml(即4.55nmol/L);肾透析后不下降,肾移植后可下降。5.肝硬化、肝性脑病

6.异位PRL分泌:见于支气管癌、肾癌、卵巢畸胎瘤等。

7.胸壁疾病或乳腺慢性刺激:如创伤、带状疱疹、神经炎、乳腺手术、长期乳头刺激等。

8.多发性内分泌瘤病Ⅰ型:患者有PRL瘤并可伴甲状旁腺功能低减、胃泌素瘤

9.其他: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中6%~20%可出现溢乳及轻度高PRL血症。可能因持续雌激素刺激,PRL分泌细胞敏感性增高所致。

四、特发性

指血PRL水平轻度增高并伴有症状,但未发现任何使血PRL水平升高的原因。可能为PRL分泌细胞弥漫性增生所致。

高PRL血症临床特征

一、临床表现

1.月经紊乱及不孕:高PRL血症患者90%有月经紊乱,以继发性闭经多见,也可为月经量少、稀发或无排卵月经;原发性闭经、月经频、多及不规则出血较少见。卵巢功能改变以无排卵最多见,也可为黄体功能不足引起不孕或流产。

2.异常泌乳:指非妊娠或产后停止哺乳6个月仍有乳汁分泌。血PRL水平与泌乳量不成正比。

3.肿瘤压迫症状:(1)其他垂体激素分泌减低:如GH分泌减低引起儿童期生长迟缓,Gn分泌减低引起闭经、青春期延迟,抗利尿激素分泌减低引起尿崩症,促甲状腺激素(TSH)或ACTH分泌减低继发甲状腺或肾上腺皮质功能降低。(2)神经压迫症状:如头痛、双颞侧视野缺损、肥胖、嗜睡、食欲异常和颅神经压迫症状。15%~20%的患者腺瘤内可自发出血,少数患者可发生急性垂体卒中,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呕吐、视力下降、动眼神经麻痹等。4.其他:雌激素水平低导致骨量丢失加速、低骨量或骨质疏松。低雌激素状态引起生殖器官萎缩、性欲减低、性生活困难。约40%的患者可有多毛。如为混合性腺瘤可有其他垂体激素分泌亢进的临床表现。

二、实验室检查

因此,测定血PRL水平时,采血有严格的要求:早晨空腹或进食纯碳水化合物早餐,于上午9~11时到达,先清醒静坐半小时,然后取血,力求“一针见血”,尽量减少应激。

三、影像学检查

MRI平扫加增强

高PRL血症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详细询问月经紊乱的出血模式、泌乳量、婚育分娩哺乳史,发病前手术、放疗、应激、服药史,有无肥胖、头痛、视力改变等,既往甲状腺、肝肾、胸壁、乳房疾病,脑炎、脑外伤史,采血时有无应激等。查体时注意生殖器官萎缩程度、泌乳量、有无面貌异常、肥胖、高血压、多毛等。

常规测定血6项生殖激素水平。

若血PRLng/ml(即4.55nmol/L),应先排除诸多生理性或药理性因素、甲状腺及肝肾病变等引起的高PRL血症。

若血PRL水平持续高于ng/ml,有临床症状者应行鞍区MRI平扫加增强检查明确有无占位性病变。

如血PRL水平在31~ng/ml(即1.41~4.55nmol/L)伴有症状,各种检查均未找到原因,可归为“特发性高PRL血症”。

二、鉴别诊断

1.PCOS:主要病理生理特征是高雄激素血症、高胰岛素血症。症状以月经稀发最多见。非肥胖PCOS患者血LH水平升高,肥胖患者常有糖脂代谢异常、血雌二醇相当于中卵泡期水平。血PRL水平轻度升高。超声检查显示卵巢体积10ml,鞍区影像学检查未见异常。应按PCOS处理,一般不需使用溴隐亭。

2.其他垂体肿瘤:GH瘤可有高PRL血症及溢乳,但体型或面貌有特征性,血GH功能试验可以鉴别。垂体无功能瘤压迫垂体柄引起血PRL水平中度升高,多巴胺激动剂治疗后血PRL水平降低但瘤体不缩小,MRI检查也有助于鉴别。

3.空泡蝶鞍症:临床表现与垂体瘤相仿,但程度较轻。2/3的患者内分泌检查正常。鞍区MRI检查可识别。

4.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有轻度高PRL血症(血PRLng/ml)。患者有痛经、盆腔结节或肿块。确诊需腹腔镜检查。

5.特发性泌乳:有异常泌乳,但其月经周期、排卵及血PRL水平均正常。

高PRL血症治疗

一、治疗目标

1.PRL微腺瘤和特发性高PRL血症患者:抑制异常泌乳,恢复正常月经和排卵生育功能。

2.大腺瘤患者:缩小瘤体,解除压迫,保留垂体功能,改善神经症状。

3.预防复发及远期并发症。

二、药物治疗

1.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常用有溴隐亭、α二氢麦角隐亭(dihydroergocryptine)、卡麦角林(cabergoline)。

(1)溴隐亭:多巴胺D1、D2受体激动剂,可抑制垂体PRL分泌和PRL瘤细胞增殖从而缩小瘤体。不良反应主要是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便秘)和体位性低血压(头晕、头痛),多数在短期内消失。为减轻不良反应一般从小剂量开始,初始剂量为1.25mg/d,餐中服用;根据患者反应,每3~7天增加1.25mg/d,直至常用有效剂量5.0~7.5mg/d,一般不需大于此量。如加量出现不耐受可减量维持。持续服药1个月后复查血PRL水平,以指导剂量的调整。有生育要求,溴隐亭有更加确定的安全性。

(2)α二氢麦角隐亭:是高选择性多巴胺D2受体激动剂及α肾上腺素能拮抗剂。初始治疗患者从5mg(1/4片)每天2次开始,餐中服用,1~2周后加量,并根据患者血PRL水平变化,逐步调整至最佳剂量维持,一般为20~40mg/d。疗效与溴隐亭相仿,心血管副作用少于溴隐亭,无体位性低血压出现。长期耐受性高。

(3)卡麦角林:化学结构为6-烯丙基-N-[3-(二甲基氨基)丙基]-N-(乙基氨基甲酰基)麦角林-8-甲酰胺,是具有高度选择性的多巴胺D2受体激动剂,是溴隐亭的换代药物,抑制PRL的作用更强大而不良反应相对减少,且作用时间更长。对溴隐亭抵抗(指每天使用15mg溴隐亭效果不满意)或不耐受溴隐亭治疗的PRL瘤患者改用此新型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仍有50%以上有效。卡麦角林与其他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的差别在于半衰期非常长,为65h,只需每周给药1~2次,常用剂量为0.5~2.0mg(1~4片)。

2.药物治疗时的随诊:(1)治疗1个月起定期测定血PRL及雌二醇水平,观察PRL下降及卵泡发育改善的进度,指导剂量调整。(2)每1~2年重复鞍区MRI检查,大腺瘤患者每3个月检查1次。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疗后血PRL水平不降反升、出现新症状也应行MRI检查。PRL大腺瘤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疗后血PRL水平正常而瘤体不缩小,应重新核对诊断,是否为其他类型腺瘤或混合性垂体瘤、是否需改用其他治疗。(3)有视野缺损、大腺瘤患者在初始治疗时可每周复查2次视野。如疗效满意常在2周内显效。如无改善或不满意应在治疗后1~3周内复查MRI,决定是否需手术治疗减压。(4)其他:其他垂体激素测定、骨密度等。

3.药物减量及维持:PRL微腺瘤患者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若血PRL水平已正常、症状好转或消失,可考虑开始将药物减量。大腺瘤患者应先复查MRI,确认瘤体已明显缩小、PRL水平正常后才可开始减量。

减量应缓慢分次进行,通常每1~2个月减少溴隐亭1.25mg/d,同时复查血PRL水平,以确保仍然正常,直至最小有效剂量作为维持量,可为每日或隔日1.25mg,长期使用。

4.停药时机:溴隐亭只抑制PRL瘤细胞增殖,短期用药停药后腺瘤会再生长导致复发。

推荐停药时机为小剂量溴隐亭维持PRL水平正常、MRI检查肿瘤消失或呈空泡蝶鞍,疗程达2年以后。停药初期每月复查血PRL水平,3个月后可每半年查1次,或者,前1年每3个月复查1次血PRL水平、以后每年查1次;如PRL水平升高,同时复查MRI;若又升高仍需长期以最小有效剂量维持。

三、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证:(1)药物治疗无效或效果欠佳;(2)药物治疗不耐受;(3)巨大垂体腺瘤伴视交叉压迫急需减压者;或药物治疗2~3个月血PRL水平正常但瘤体无改变,疑为无功能瘤者;(4)侵袭性垂体腺瘤伴有脑脊液鼻漏者;(5)拒绝长期服用药物者;(6)复发性垂体腺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tgaibang.com/lzhy/87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