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顾一战真的是因为萨拉热窝事件才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一战真的是因为

萨拉热窝事件

才爆发的吗?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于年7月28日至年11月11日主要发生在欧洲的大战

是一场因为新旧殖民主义矛盾

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和

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

主要为协约国和同盟国之间的战争

在欧洲列强互相牵扯下

战火最终延烧至全球

导致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被卷入这场战争

史称第一次世界大战

部分同学可能知道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索

认为是萨拉热窝事件导致一战的爆发

今天我们将着重探寻在萨拉热窝事件之前隐藏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催化剂

年同盟国和协约国的势力分布图

红色为同盟国绿色为协约国黄色为中立国

1.极端的民族主义

15世纪以来,居住着许多塞尔维亚人的波斯尼亚省一直是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塞尔维亚在年和年两次革命当中获得高度自治,建立塞尔维亚公国。年,塞尔维亚在俄罗斯帝国的协助下获得完全的独立。塞尔维亚公国成立后,一直希望将波斯尼亚省并入塞尔维亚公国之内。年,由于饥荒,波斯尼亚爆发反奥斯曼帝国动乱,不久蔓延至邻近附近的保加利亚,奥斯曼帝国军队在保加利亚进行残酷的镇压,俄罗斯以保护保加利亚人为由,于年向奥斯曼帝国宣战。奥斯曼帝国战败求和,与俄签订《圣斯特凡诺条约》。奥匈帝国趁机占领波斯尼亚。条约表明保加利亚获得独立,但新独立的保加利亚版图过大,令英国、奥匈帝国以及其他巴尔干民族不满,认为大大增加了俄罗斯帝国在巴尔干半岛及东地中海地区的影响力,于是巴尔干地区在签订《圣斯特凡诺条约》后,关系变得异常紧张。在年的柏林会议上,正式承认塞尔维亚脱离奥斯曼帝国独立,但却同时承认奥匈帝国拥有对波斯尼亚的管治权。年,奥匈帝国趁奥斯曼帝国发生内乱正式吞并波斯尼亚,这引起塞尔维亚人强烈的仇奥情绪。年,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射杀斐迪南大公更是将两国仇恨情绪点至最高点。

法国报纸封面所描绘

的波斯尼亚危机:站在

上方的保加利亚亲王斐

迪南一世宣布独立于奥

斯曼帝国,并升格为沙

皇。左边的奥地利皇帝

法兰兹·约瑟夫一世并吞

了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

纳,右边的奥斯曼苏丹

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则

看着这一切发生。

2.拿破仑战争后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瓦解

维也纳会议的直接背景是拿破仑帝国于年战败,结束了长达二十五年的持续战争。其目的在于解决由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导致的一系列关键问题,保证欧洲的长久和平。不仅包括恢复战前国界,还包括重新调节各列强的权力,使他们能够相互平衡。年欧洲“反法同盟”的各战胜国签定了维也纳会议“总议定书”后,欧洲大国又建立了“欧洲协调”、“神圣同盟”等一系列机制和组织以维持维也纳条约的运行,从而构筑了著名的“维也纳体系”。其最主要贡献是形成了大国协调机制,之后欧洲出现了较长时间的总体和平局面。会议结束后,法国失去了之前征服的领土,而普鲁士、奥地利和俄罗斯则获得了大量的领土——普鲁士吞并了西部的一些德意志小国,并获得了40%的萨克森王国的领土;奥地利获得了威尼斯和北意大利的大部;俄罗斯则获得了波兰的一部分。荷兰王国被建立起来,并包括了部分过去的奥地利领土,这一部分领土于年成为比利时。

维也纳体系是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崩溃后,以英、俄、普、奥为首的战胜国通过维也纳会议在欧洲大陆上建立的新均势体系。维也纳会议是这一时期一系列国际会议的开始,而这些会议最终构成了欧洲协调,试图在欧洲建立一套和平的权力平衡体系。欧洲协调是指是年至年左右出现在欧洲的势力均衡,保护各王国的既得利益以对抗民族主义和革命浪潮。经过早期的成功后,协调开始因为各强国的共同目标不敌各国之间的军事、政治及经济对抗而走向衰落。进一步的衰落发生在年各国革命以及年代德意志地区的统一及日后的对外扩张。欧洲协调在19世纪后半期,被它以往的参与者发动的战争所破坏,如克里米亚战争、第二次意大利独立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欧洲协调在年柏林会议中,虽然成功重划了巴尔干半岛上的政治版图。然而旧的势力均衡已被不可逆转地改变了,统一德意志的普鲁士跟法国的长期对峙逐步将欧洲国家区隔成两个敌对的阵营,传统的均势为一连串不稳固的同盟条约所取代。至20世纪初期,各大国已经正式分裂成为两大阵营,协约国及同盟国。

维也纳会议规定的欧洲国家边界

3.法德矛盾

德意志地区在19世纪中叶也没有真正统一成为国家,而是由十数个大小不一的日耳曼人小邦国组成的“德意志邦联”。这样的领土分割方式造成各邦关卡、课税重重,商品无法自由流通,不利于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致使其经济实力无法与其它欧洲列强抗衡。故其中的最具实力的第二大邦普鲁士为了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在经历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后后,普鲁士日益壮大。在法国战败投降之后,普鲁士国王在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德意志诸国正式在政治上和行政上统一为德意志帝国。法国由于战败,被逼签下条件非常苛刻的和约《法兰克福条约》,法国失去其大部分的传统德意志领土,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德语区。根据拿破仑在年对普鲁士的要求来进行准确计算,以人口为基础进行赔款50亿法郎,并接受德国对巴黎和法国北部大部分地区的管制,每一期赔款偿清时,德国军队相应分阶段撤出。这大大羞辱了法国,挑起德法两国之矛盾。战后法国复仇主义盛行,法德矛盾亦成为一战的导火索。

4.巴尔干半岛的复杂形式

巴尔干半岛位处欧亚交界,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引起欧洲各国介入半岛内的事务,被称为“欧洲火药库”,一直以来都是各国必争之地。自十五世纪以来,巴尔干半岛一直由奥斯曼帝国统治,但十八世纪末奥斯曼帝国开始衰落,在巴尔干半岛内各个民族地区纷纷争取独立。至年爆发了两次巴尔干战争,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对战双方是希腊,保加利亚,黑山,塞尔维亚与奥斯曼帝国。结果奥斯曼帝国战败,其在巴尔干半岛上的土地除伊斯坦布尔附近的一小块之外,全部割让给同盟四国,同时阿尔巴尼亚独立。塞尔维亚原先可获得阿尔巴尼亚,从而取得通往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但由于奥匈不希望塞尔维亚实力大增,认为其会威胁奥匈帝国的安全,遂支持阿尔巴尼亚建立一独立国家,阿尔巴尼亚因而立国,奥塞两国之间的嫌隙却因此事而扩大。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交战双方分别是希腊、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和保加利亚。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后,保加利亚表示被不公平对待,所以攻打塞尔维亚。年6月1日,塞尔维亚门特尼哥罗与希腊结盟,预备进攻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于其后亦加入同盟。6月29日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奥斯曼帝国亦对保加利亚宣战,结果保加利亚战败。8月10日各参战国签订《布加勒斯特条约》,马其顿则被分成三部分,其中发达河马其顿划归塞尔维亚。塞尔维亚经过这次战争变得更加强大,引起奥匈帝国的不安,因为塞尔维亚在这两次巴尔干战争中获得的利益太大,领土亦增加了一倍,威胁奥匈在巴尔干半岛的地位。而在巴尔干战争中战败的奥斯曼帝国及保加利亚,为向塞尔维亚报复,倒向德奥阵营。俄罗斯则借由塞尔维亚插手巴尔干半岛事务,结果与奥匈帝国的冲突加深,使得大战一触即发。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前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后

5.不同国家的结盟与对立

普法战争后,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引至德国两面受敌,因此采取结盟政策,以孤立法国。他本来让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及俄罗斯帝国结成同盟,计划于年撮合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德国皇帝威廉一世及奥匈皇帝约瑟夫签署以孤立法国为目标的三皇同盟。但是俄罗斯帝国和奥匈帝国因巴尔干半岛问题产生利益冲突,在年的柏林会议中,奥匈帝国获得波黑两地,此举与俄罗斯积怨更深。在俄奥无法相容的情况下,年10月德国选择与奥匈在维也纳缔结德奥同盟。年5月,法国进逼突尼斯而侵犯到意大利的利益。为了得到支援,意大利加入德奥同盟,结为三国同盟。德意志帝国的与意大利联盟的主要意图,是柏林大会之后,德意志帝国认为应该加强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在巴尔干半岛和亚得里亚海东部沿海地区的对抗。但意大利于年与法国就北非的殖民地问题实现了利益和解,与俄罗斯帝国于年在巴尔干半岛问题上实现了和解。年的波斯尼亚吞并危机给意大利与奥匈帝国的关系带来了沉重压力,意大利在~年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和德意志帝国为改善两国关系所做的努力不符。因此,德意志帝国在联盟中,将与德奥同盟的联系置于三国同盟之上。而意大利王国加入三国同盟的意图,是希望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支持意大利对抗法国和英国的殖民政策。意大利统一之后,很希望在非洲殖民分一杯羹,但看到其殖民野心受到法国遏制,意大利将殖民重点集中在东非地区。意大利在至90年代在征服了厄立特里亚和索马里兰。但是在年,意大利与英国秘密签署《伦敦条约》后终止了三国同盟条约,在法律上的同盟关系破裂了。

俄罗斯得知德奥两国签订德奥同盟后,十分不满。俾斯麦为了保持与俄罗斯的良好关系,不想让法国有机可乘,于年与俄国签订《再保险条约》,德意志帝国保证除非俄罗斯帝国主动攻击奥匈帝国,否则德意志在任何情况下都在俄罗斯帝国与第三国的战争中保持中立。在德皇威廉二世于年继位后,与俾斯麦外交政策的意见相左。俾斯麦于年退休后,威廉二世接掌外交事务,他深信德俄两国的皇室姻亲必令俄罗斯义无反顾地顺从德国,这使德国更漠视俄罗斯,故在年拒绝对续签再保险条约。法国为打破外交上的孤立,趁德俄关系恶化时向俄罗斯帝国提供资本,帮助其实现工业化,在年与俄罗斯帝国结成法俄同盟,于是欧陆出现德奥与法俄两个敌对阵营。

英国在拿破仑战争胜利后,恢复其称为“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不与欧陆国家建立长期的联盟关系。十九世纪末,英国看见法国在埃及、俄罗斯帝国在巴尔干半岛势力日益扩张,威胁英国前往远东的贸易航道,英国欲把握时机加强与地中海国家的关系以抗衡法国的威胁。而意大利又和法国在突尼斯殖民地争夺中失败,甚为不满法国。年2月12日英国和意大利签订《地中海协定》,互相保证维持地中海、亚得里亚海及黑海的利益,以对抗法国及俄罗斯在地中海地区增加势力的威胁,而意大利则支持英国在埃及的行动。在德国首相俾斯麦支持下,奥匈及西班牙均加入协定,是为《第一次地中海协定》。年12月,英、奥、意三国商定共同维持近东现状,对抗俄罗斯帝国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影响,是为《第二次地中海协定》。地中海协定并非一项军事协定,仅是一种接近军事同盟的一种合作关系,此协定确保了英国对地中海的控制,不过因为英国既想确保对地中海的控制,又不愿承担如军事同盟般以军事行动支援盟友的责任,故英国并未放弃其“光荣孤立”政策。直到威胁英国的制海权,英国才着手在欧陆寻求盟友。年英国终与法国签订《英法协约》,但此协定并非军事同盟,而是一项解决两国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定,标志着两国停止关于争夺海外殖民地的冲突而开始合作对抗新崛起的德国的威胁。在协定中,双方就一系列国家和地区的控制权达成了一致,包括埃及、摩洛哥、马达加斯加、中西非洲等地。相对于德奥同盟或法俄同盟,其合作较为松散。法国之后鼓励英国与俄罗斯结盟,但英国对俄罗斯戒心不亚于德国,直到日俄战争,俄罗斯被日本打败,英国才放下对俄的戒心。双方终于在年结束其殖民地纠纷,签订《英俄纠纷》。同年,法国、英国和俄国防止德国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扩张,组成三国协约。

德奥同盟是同盟国的前身

6.殖民地争夺

自十八世纪起,工业革命带来工业化发展,并迫使当时各国争夺殖民地,以取得原料供应地及市场。20世纪初,帝国主义逐渐兴起。由于德意志帝国统一耗费了大量时间,故初期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后德意志帝国内经济不断发展,但国内市场较小,商人便要求德政府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到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被罢后,德皇认为德殖民地较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实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势力范围。此举触犯老牌殖民大国英法的利益。

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使得两大阵营英法同盟和德奥同盟的冲突加剧。第一次摩洛哥危机在年3月至年5月发生,是欧洲列强因为摩洛哥苏丹国作为殖民地之事而引起的国际性危机。德皇威廉二世于年3月31日造访摩洛哥,表示支持摩洛哥独立,公然挑衅法国在摩洛哥的影响力,引发这次危机。年,英法缔结《挚诚协定》;同年,英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利益,德意志有感利益受损,故此以外交途径挑战法国,并企图借此挑衅与测试英法俄缔结三国协约的实力。为了解决纠纷,年1月16日至4月7日期间,共十三国代表齐聚西班牙阿尔赫西拉斯举行会议。在十三个与会国当中,只有奥匈帝国支持德意志帝国;法国得到英国、俄国、意大利、西班牙与美国的支持。最后,德国在5月31日接受一项协定:法国撤回部分对摩洛哥实施的管制,但依然控制部分重要地方,以及与西班牙保持对摩洛哥的警察控制权。阿尔赫西拉斯会议暂时解决德法二国在摩洛哥引起的外交冲突危机问题。德国在此次危机的外交孤立窘境,使德国追求更具野心的外交政策。这次危机是后来在年爆发一战的其中一次战前危机,严重恶化了强国之间的关系。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年发生。年7月1日,德意志帝国派出黑豹号战舰到摩洛哥苏丹国港口阿加迪尔,宣示德国在摩洛哥的利益。在德皇威廉二世主政下,德国由年开始大量制造战列舰,而英国则将此举动视为企图挑战其海上霸权的举动。英国将德舰的到访误以为是德国想把该港转为德军在大西洋的基地的举动,导致双方关系更为紧张。英国根据与法国年签署的《挚诚协定》,倾向支持法国。在德方立场,这次外交挑衅举动,其实是为了向法国追讨赔偿。根据年在西班牙举行的阿尔赫西拉斯会议的决议,法国得到不少在摩洛哥的利益。这次危机可被视为另一起殖民纷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不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可以说是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

发展不均衡

秩序划分不对等而寻求世界霸权

对外扩张,造成的国家间的矛盾积累

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萨拉热窝事件将奥塞矛盾点燃到最高点

但可能只是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的借口

一战形成的原因

更多的是同盟国和协约国

一直以来对世界霸权和殖民地的争夺

而累积矛盾的爆发

?end?

本期的历史回顾就到这里结束了

了解更多资讯

请持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tgaibang.com/lzhy/106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