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防治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赵胜利,男,硕士研究生,高级农艺师,陕西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团队专家,陕西省“三秦学者”优质稻新品种选育与提质增效技术研发创新团队成员,汉中市“三一一人才”,第四届汉中市青年科技奖获得者。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三等奖各1项,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1项、汉中市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参编出版著作2本,发表论文20余篇,制定标准2项,选育水稻新品种和不育系各1个。获得市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2项,市科协优秀调研二、三等奖4项和市农干校“优秀学员”等11项省市级荣誉。
一、全省水稻产业发展现状
明确我省水稻生产发展趋势,对保障我省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农村城镇化加速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我省稻谷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稻谷总产和单产稳中有升,总体呈现以下特点(注:主要数据来源于陕西省农村农业厅统计数据库)。
(一)水稻种植面积有所下降。全省水稻种植面积从.2万亩下降到.02万亩左右,幅度减少达14.3%,年全省种植水稻面积下降为.02万亩,占全省粮食种植面积的4%。
(二)稻谷总产和单产水平稳中有升。年~年间,全省稻谷总产量从年最少的66.36万吨增加到92.04万吨,增产幅度达38.69%,稻谷总产量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比例从7%增加到7.6%。单产水平从.9公斤/亩增加到.5公斤/亩,增幅为16.66%。
(三)优势区域布局更加明显。我省水稻产业在发展中形成以陕南为核心的主产区,区域布局特点十分明显。陕南三市汉中、安康和商洛水稻种植分别为.41、44.78和0.87万亩。目前,陕南水稻总面积达.06万亩,占全省水稻种植总面积的97.5%。
二、水稻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原因
(一)生产应用品种多,主栽品种不突出。水稻要增产,良种要先行。陕南是我国少有的I级优质籼米生态区,然而目前生产上用种多达多个,优质品种不突出,没有发挥好陕南做为优质稻主产区的生产潜力,影响了优质主栽品种的应用面积及其增产增效作用。
(二)农田基础条件差,产业发展速度慢。陕南坡地面积大,水稻田块小,田间道路标准不高,灌排渠系不配套,部分田块灌排水困难,导致农业技术措施落实不到位,机械化发展速度慢,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水平低,这不仅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制约了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限制了整个水稻产业水平的提升。
(三)水稻种植用工多,农户收入受影响。目前水稻还是以人工育插秧和施肥灌水、防治病虫害为主,生产方式费工费劳,生产效益低。且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多,现有劳动力基本为老弱病残、学龄儿童及留守妇女,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接受能力差,资金投入不足,技术到位率不高,限制了水稻种植水平提升,影响着产量、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四)生产成本不断涨,经营主体发展慢。由于近年农业生产资料不断涨价,生产投入大幅增加,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严重制约了生产发展,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加之水稻生产效益低、风险大、周期长的特点,以及土地流转难,地块小,不平整,水稻生产机械化作业率低,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成长缓慢。
(五)加工产业层次低,潜力发挥不充分。陕西大米加工存在加工设备简陋,产业链条松散,优质稻原料基地不稳定,品牌影响力小,产品档次不高,质量包装不统一,价格低效益差。特别是高档优质米品种少,种植面积小,优质不优价,未做到单打单收、单贮运单加工,影响了品质质量。甚至有以次充好,冒名顶替,有损陕南优质大米品牌形象,影响了优质米的规模化生产。
(六)人均稻田面积小,难以规模化生产。通过对水稻主产区的城固县、南郑县、勉县、汉阴县、宁强县的10个乡镇10个村的农户水稻种植情况的调查分析,每户拥有3块以上稻田,户均2.72亩稻田,人均不足一亩,难以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生产。
三、水稻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主栽品种要突出,品种应用多元化。随着水稻生产中优质稻、名特稻、功能稻需求的增加,水稻生产用种将由过去的单一追求高产,向高产、优质、高效和营养、保健、功能发展,特别是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推广应用,要求水稻品种生育期适中,育秧的秧龄要短,耐密抗倒性好,高产优质兼顾,这就对新品种的选育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也对水稻资源创新、品种遴选、品质分析、分子应用、高效栽培、机械配套、精深加工、储运销售等产业链条提出了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一要加强品种选育,充分发挥系统选育、杂交选育、辐射育种、分子标记、花药培养、基因技术等手段,不断创新方式、创制亲本、创育品种,不断适应生产新动向、新需求。二要强化品种管理,严把品种审定关、质量关,加大种子市场的监管力度,做好骨干主推品种的宣传推广,提高良种应用面积和覆盖率。三要做好良种良法配套,协调水稻科研、教学、推广部门,搞好协同创新、合作研发,解决制约水稻生产发展的突出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加大推广应用。
(二)单产水平要提高,栽培技术轻简化。随着当前水稻生产上生产资料涨价、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产品价格低迷、比较效益下降和土地资源减少、水资源紧缺、有效供给下滑,这就要求我们从有限的资源禀赋下,想方设法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确保供给。一是充分利用分子育种、基因技术的发展,通过水稻抗病、抗虫基因的导入以及稻种资源的创新,使水稻新品种的抗病性、耐虫性、抗逆性、增产性进一步提升。二是大力推进高产创建、测土培肥、病虫综防等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推动大面积单产水平提升,确保总产稳中有增。三是加大免耕栽培、生物防控、减肥减药、秸秆还田、抗灾防灾、机械插秧的推广力度,总结形成简单易行、便于操作、易于接受的轻简化“傻瓜式”栽培技术推广应用,从而达到节约劳动力,降低面源污染,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比较效益的目的。
(三)优质面积要扩大,水稻生产集约化。高产、优质、高效是今后农业生产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省水稻生产的长远目标。为充分发挥陕南I级优质籼米生态区自然资源优势,不断提升优质米、富硒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确保陕西大米的质量和地位,加快我省优质特异米产业快速发展,一要做好陕西省优质稻米产业发展规划,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从资源禀赋、地域选择、时空分布、基地建设、质量调控、市场营销等方面立足长远,科学规划。二要扩大优质稻面积,从品种筛选、高效栽培、测土培肥、绿色防控、有机认证、品牌创新等方面着力加强,提高单产,确保总产。三要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出台政府扶持政策,引导以水稻生产为主体的种粮大户、职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积极投资水稻产业,开展集约化生产经营,提高产值和效益。
(四)基础建设要加强,加快推广机械化。加快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水稻生产基本条件,加大水稻全程机械化研发推广力度,不断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一是强化政府组织引导,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加大建设资金投入,整合涉农项目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动连片整治开发。二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田间机耕道路、灌溉排水渠系、电路改造整治、土地坡改平整、旱地改水培肥、化零为整连片进行集中、统一治理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便于规模化生产。三是加快水稻机械化技术研发与推广步伐,积极开展“农科教”“产学研”合作,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围绕水稻机械化品种选育、栽培研究、机械配套与模式改革开展研究;尽快形成完善的配套技术体系,在生产中扩大推广应用,提高生产效率。
(五)大米品牌要整合,稻米产业规模化。水稻生产是我省主粮产业的第三大优势产业,也是陕西稻米的特色产业。一要通过做好品牌资源的整合优化,汉中应加强研发、自主创新,推出地标产品“汉中大米”拳头精品,创出“绿色+特优”的“汉中大米”品牌形象,合力塑造新时代的汉中优质大米大品牌;安康应立足富硒保健、营养功能特色,着力打造“富硒大米”品牌;陕北突出粳米,关中发展糯稻,突显个性特点。二要扶持建立优质大米生产基地,通过“政府+农技(农机)+农户”的方式,鼓励农业科研推广单位依托项目支持基地建设,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水稻品质、产量和效益;各级政府通过政策引导、财政补贴等形式激励农户建基地,发展优质稻生产。三要支持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积极介入优质米订单生产,优先在农业综合开发、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机化装备、农业信贷、产业化开发等方面予以扶持,奖励企业认证绿色、有机农产品,使陕西大米成为国内名牌产品,实现稻米产业规模化。
(汉中市农科所赵胜利周凯葛红心郝兴顺张选明黄卫群王俊义)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欢迎转发并底部随手点亮“在看”和“赞”哟!!!
汉中科普投稿信箱:hanzhongkepu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