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遗传改良技术
1.1蛋鸡SNP芯片“凤芯壹号”升级
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研究成果、鸡QTL数据库、OMIA数据库,以及目标品种的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更新芯片中的重要QTL区段位点、重要质量与经济性状位点。芯片位点的更新换代一方面可以提高芯片的使用效率,获得更多可用的基因组信息,也可以按照实际育种的需要对芯片位点进行调整,以提升选种准确性。
1.2鉴定重要经济性状的候选基因
应用GWAS鉴定到骨骼生长性状候选基因,位于1、2、27号染色体,包括HTR2A、LPAR6、CAB39L等;鉴定出与蛋用型贵妃鸡蛋壳强度和蛋壳比例显著相关的候选基因RABGAP1、LMBNL3和TMEM。研究出鸡胚胎发育-滞育-激活过程的调控机制并鉴定到关键基因,如PPP1R8和IRF1等。针对不同等级卵泡发育的转录组测序,筛选到AMH、FSHB、SORL1等基因,它们在卵泡发育中起关键调控作用。通过蛋白互作网络分析(PPI)筛选并鉴定到8个与固始鸡高峰产蛋数和繁殖激素显著相关的关键候选基因,主要参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分泌调控,促卵泡激素(FSH)和促黄体生成素(LH)的合成、雌激素和孕激素的负反馈调节、抑制PRL的合成、促进排卵等功能。鉴定到PCNT、DDB2蛋白可作为不同遗传背景ALV-J感染后的潜在免疫标记物。
1.3解析相关作用机制
通过ATAC-seq技术对基因组DNA中所有的开放区域进行测序分析,发现雌性鸡胚性腺不对称发育过程中的表观修饰作用;构建鸡卵泡发育的circRNA-miRNA-mRNA分子调控网络;对纯种和杂交群体卵巢组织中竞争内源性RNA(mRNA、lncRNAs、circRNAs和miRNAs)的表达模式进行研究并发现非加性表达的RNAs对脂质代谢、能量稳态和氧化应激相关途径的作用,这些过程控制着母鸡等级前卵泡的生长和闭锁,进一步决定了产蛋效率,影响产蛋杂种优势;通过转录组测序和蛋白质组学等技术,探究鸡精子RNA表达谱及其在精子活力调控中的新功能,发现氧化应激损伤可引起精子顶体和质膜损伤、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精子活力低下。对FLHS蛋鸡血液甘油三酸酯、总胆固醇、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和脂蛋白脂肪酶水平进行检测,发现FABP4的血浆水平与产蛋后期蛋鸡脂肪肝等级呈正相关,表明FABP4可能是FLHS的潜在诊断指标。
2营养与饲料技术
2.1建立小型近红外饲料分析仪的分析模型
目前,小型化仪器定型工作已经完成,在玉米和豆粕样品中完成了定型仪器的建模工作。目前利用小型近红外饲料分析仪能够检测水分、干物质、粗蛋白等3项常规饲料指标,可以为蛋鸡养殖企业和中小型饲料企业提供快速分析平台,为实现“先测后吃”提供有力保证。
2.2建立优质鸡蛋生产的营养调控关键技术
“优质鸡蛋生产的营养调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被中国农学会评价为“国际先进水平”(中农(评价)字[]第3号);研发的“优质鸡蛋生产的营养调控关键技术”经过农业农村部有关司局认可,被中国农学会遴选为“中国农业农村重大科技新成果”。该项成果在改善蛋壳强度、蛋清浓稠度、蛋黄营养成分等多项鸡蛋品质方面具有突出效果,为蛋鸡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3疾病防控技术
3.1鸡群免疫的科学减负技术
鸡群免疫“科学减负”的本质是遵循机体生理规律、疾病发生规律及抗体消长规律,结合疫病监测数据,合理制定和优化免疫程序,减少疫苗接种次数,提高蛋鸡生产性能。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在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各综合试验站得到应用,并进一步向体系外养殖企业推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3.2鸡滑液囊支原体(MS)感染综合防控与净化
MS感染是危害我国养禽业的重要传染病。根据连续3年的现场和实验室研究,确定了不同条件下的MS感染的净化与控制技术方案。对于祖代鸡,主要采取生物安全措施为主、活疫苗与灭活疫苗联合免疫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方案。对于父母代鸡,如果来自阴性祖代鸡群,则采用与祖代鸡相同的方案,如果存在低水平感染或垂直传播,则在祖代鸡方案的基础上结合检测结果适时采用敏感药物辅助控制。对于商品鸡,根据“一场一策”的策略,结合流行病学监测的结果,在育雏期存在高风险感染的时间点使用敏感药物进行预防,使鸡群MS感染阳性率维持在较低水平。
3.3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LDL-T株)的研制
自年以来我国nrTWI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已经成为危害中国养鸡业的重要病毒,现有商品化疫苗对其交叉保护效果不好。因此,针对nrTWI型毒株的新型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LDL-T株)被研制,并通过种毒的鉴定、实验室试制、质量研究等实验室试验以及中间试制,发现该新型疫苗具有安全性好、保护率高的特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