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疑惑的孩子青春期特征都在这里

一、青春期的基本生理特征青春期(puberty)又称发育期,是指儿童过渡到成年的阶段这一时期生理变化的特点是第二性征开始出现到体格发育完全及性成熟。青春期所发生的一系列体态、生理,以及心理和行为的改变程度,对每一个体来说,都是其一生中其他年龄阶段所不能比拟的。尤其是生殖系统(它是全身最后发育的一个系统),在青春期迅速发育而达到性成熟。这些迅速的发育变化容易在心理上引起骚动,虽不定导致严重的异常,但若不及时地给予正确的引导,也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甚至影响一生的健康、学习、工作和行为。因此,讲究青春期的心理卫生是十分重要的。(一)青春期的内分泌作用青春期人体结构和功能上的巨大变化,是在激素的作用下发生的。在青春期,下丘脑和垂体所分泌的激素几乎和成年人相同。这时生长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素、促性腺素等的分泌都达到新的水平。生长激素直接作用于全身的组织细胞,可以增加细胞的体积和数量,促进个体生长。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所引起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增高,可以增进全身的代谢过程。促性腺激素有两种,一种刺激卵巢中卵泡的发育和睾丸中精子的生成;另一种促进卵巢黄体的生成和刺激睾丸中间质细胞的功能。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刺激肾皮质活动,肾上腺皮质主要产生糖皮质激素和性激素。这些激素水平的高低主要是受下丘脑——垂体系统调节的,并直接与青春期人体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有关。(二)青春期体态的性别差异青春期的体格发育在起止早晚、突增幅度和变化的侧重部位都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在9-10岁时身高、体重、肩宽、骨盆宽的发育水平都超过同龄男性。15岁左右男性各项发育水平的指标又超过同龄女性。到18岁时男性在上述四项指标的绝对值上都较女性达到更高水平。最后形成男子身体较高、肩部较宽,女子身体丰满、髋部较宽的不同性别体态特点。女性骨骼比男性约轻20%,肌肉重量约为男性的60%,这使女性承重和耐力均比男性差。女性身高平均值低于男性,步子也不如男性迈得大。发育的早晚,也可引起体型上的变化,早发育的停止发育也早,成年后可能比晚发育的矮而胖,常常形成肩窄、骨盆宽的体型;晚发育的则往往长成肩宽、骨盆窄的细体型。(三)生理功能逐步增强脑的重量和体积在青春期前已接近成年人。在青春期人脑的发展主要是脑神经纤维变粗增长、分支及髓鞘化,脑细胞分化功能达到成人水平,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显著提高。这种质量上的提高,为个体适应外界的复杂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由于社会实践越来越多,增进了脑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不断分化和迅速发展。这些变化都使青少年的记忆力、理解力和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心脏再次迅速增大、心肌变厚、心功能显著提高,这对适应各种活动的增加十分重要。(四)生殖系统发育成熟直接促使男性性成熟的主要器官是睾丸。睾丸可分泌雄激素(其中以睾酮作用最强),它的主要作用是刺激男性性器官和第二性征发育,并维持正常性欲。在青春期雄激素分泌明显增加,刺激性器官明显发育,第二性征开始出现男性性成熟的发展顺序是:睾丸发育—长出直的阴毛—声音变化—出现遗精—阴毛卷曲—身体呈现最大成长率—长出腋毛—长出胡须。卵巢是女性最主要的性器官,它产生卵子和女性激素,月经初潮时卵巢尚未发育完全。这是初潮后可能出现月经不规律的原因。青春期后,卵巢功能逐步完善,它分泌雌激素、孕激素和少量雄激素。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导致了月经周期,对女性心理、情绪和身体各系统生理功能都有影响。女性性成熟的发展顺序是乳房发育—长出直的阴毛—身体呈现最大成长率—阴毛卷曲—初潮—长出腋毛。二、青少年的基本心理特点由于青春期是从依赖性的童年期发育到独立自主的成年期的过渡时期,经历着身心各方面的急剧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情绪、态度、行为、人际关系、自我评价,以及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往往表现出某些矛盾倾向,这时他们既具有童年期的一些痕迹,又具有成年期的一些萌芽,常表现为似成熟又不成熟,他们既要适应生理变化带来的问题,又要适应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问题,因此更容易出现心理卫生问题我们经常听某些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话、学坏了等,其实如果家长们能在对青少年子女的教育过程中掌握孩子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地培养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将对孩子未来的发展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青少年一般有如下的基本心理特点:(一)慕名心理青少年都很崇敬领袖、科学家、英雄等名人,能自觉地接受他们的影响,努力模仿,表现出强烈的心理倾向。根据青少年的这一心理发展特点,应为他们树立起心目中的楷模,使他们在慕名心理的支配下积极向上。报刊、电视、网络中经常介绍的一些英模人物的感人事迹,都是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好材料。(二)攀比心理当青少年的各方面条件与别人相似时,就会产生互相比较的心理。在互相比较时可产生两种不同心理:一种是产生积极方面的竞争心理,例如争取进步,争当好学生;另一种是产生消极方面的攀比心理,例如比吃、穿、阔气等。要引导青少年形成健康高尚的精神追求,主动与进步的同学或伙伴相比较。例如,同事或邻居家的孩子学习刻苦,热爱劳动,家长就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和鼓励孩子与之作比较。在运用该方法时,还应讲求定的科学比,应批评与表扬结合,适当运用,避免在比较中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三)竞争心理青少年都有好胜心理,都愿意参与竞争,这是一种青少年教育可利用的有利因素。为使青少年有积极健康的竞争心理,应从实际出发,引导他们参与适合自己情况的竞争。例如,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动员他们参加学校或社会上的各种学科竞赛,使他们在竞争心理的支配下提高兴趣。家长和老师要善于了解青少年的具体情况,根据他们的特点,鼓励他们正确地确定某一阶段的竞争对象。(四)逆反心理青少年中常常会有这样的表现:你要我这样我偏那样,你不让我这样做我偏要这样做。这种逆向反应的情绪,心理学上称之为逆反心理。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是独立意识增强,希望摆脱家长的控制,完全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一旦有悖于此就容易在心理上与之抗衡。一般说来,人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让知道的事情越想知道。家长应正确地理解和掌握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特点,应当诱导孩子把兴趣、好奇心转移到健康的方向上来。例如,发现孩子看不好的书,应在说服教育的同时,买些有益和有趣的课外书给孩子阅读,与孩子一起讨论书上的情节、人物,这样就把孩子的兴趣转向了正确的方向。(五)平衡心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成功和挫折,产生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在家庭和学校生活中,家长和老师应经常观察孩子的心理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并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帮助。例如,青少年因表现积极被评为优秀班干部时,家长和老师除应当给予鼓励之外,还可以趁机明确指出他们的不足和缺点,处于兴奋状态之中的他们是很容易接受批评的,因为这时的批评有助于他们保持平衡心理。同样,若他们遭受挫折时,家长为平衡他们心理的需要,则应多加鼓励,帮助他们确立信心,把心理天平恢复到原先的正常状态,保持平衡的心理。(六)焦虑心理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由于生长激素、性激素分泌量大大增加,生理上出现急剧变化,心理上也容易出现烦恼,加上学习的压力,使青少年经常遭遇的情感困扰,总是容易人为地紧张,并因紧张而焦虑。青少年长时间为消极情绪所困扰,处于紧张、焦虑的应激状态,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在寻求心理咨询时,他们也往往涨红着脸,说话表达不连贯,且过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tgaibang.com/lzff/84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