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党史接力读
百年回眸未来有我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
中苏关系交恶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一直奉行“一面倒”的外交政策,即对苏联阵营靠拢。苏联开始对中国提供大量技术援助,中国也对苏联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尤其是对马列主义中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的修改,使中苏两党产生了分歧。后来,中共要求苏联提供承诺给予的核武器及核潜艇技术支持,苏联则提出要在中国领土上建设用于军事的长波电台,和在中国领海与中方组建联合舰队作为交换。由于此事牵涉中国主权问题,联合舰队的问题被中方所拒绝,炮击金门使得中苏双方分歧进一步加大。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式问题上,毛泽东认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将使中国比苏联更快地进入共产主义者的理想社会。但苏联却不以为然,赫鲁晓夫检讨了苏联年代在农村建立公社的错误,此举激怒了毛泽东。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批判苏共修正主义。与此同时,苏共中央也开了会,调子极为相似,即要求对方承认错误。双方谁都不愿意承认错误,为此从年初,中苏双方开始了论战。双方都要争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其他政党对自己的支持,这种对立使得两党实际上已经开始角逐国际共运领导权,国际共运也因此陷于了分裂。
1月28日
签订第一个边界条约
1月28日中缅两国总理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之间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这是新中国与亚洲邻国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为今后解决类似问题树立了良好范例。此后,中国陆续与尼泊尔、蒙古、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等国签订了边界协定或条约。
3月22日
鞍钢宪法
3月22日中共中央批转《鞍山市委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毛泽东代中央起草批示,将鞍钢实行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制度称作“鞍钢宪法”,要求在工业战线加以推广。
6月24日-26日
布加勒斯特会谈
6月24日-26日,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在布加勒斯特举行会谈。彭真率中共代表团参加会谈。会谈前夕,苏共代表团突然散发苏共6月21日致中共中央的通知书,对中共进行全面攻击。在会议中,赫鲁晓夫又带头对中国共产党进行围攻。中共代表团遵照中共中央规定的坚持原则、坚持团结的方针,同他们进行了严肃的斗争。7月16日,苏联政府突然照会我国政府,片面地决定撤走全部在华的苏联专家,撕毁几百个协定和合同,停止供应重要设备。苏联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加重了我国的经济困难。
7月5日-8月10日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7月5日-8月10日,中共中央在北戴河举行工作会议,研究国际问题和国内经济调整问题。会议批准李富春等提出的《年第三季度工业交通生产中的主要措施》,制定《关于全党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指示》、《关于开展以保粮、保钢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的指示》等文件,确定压缩基本建设战线,保证钢铁等工业生产;认真清理劳动力,加强农业第一线,保证农业生产等措施;并决定以后计划不再搞两本账,只搞一本账,不搞计划外的东西,不留缺口。9月30日,中央批转了经周恩来审定的国家计委党组《关于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的报告》。报告中首次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大跃进运动停止
11月3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要求坚决纠正农村人民公社的“共产”风,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大跃进运动停止。
11月10日-12月1日
八十一国共产党、
工人党代表会议
11月10日-12月1日刘少奇为团长、邓小平为副团长的中共代表团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八十一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苏共代表团与中共代表团进行激烈争论。会议通过《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声明》(即“莫斯科声明”)。
指导老师|张玉洁
策划|团委组织部
文案|李彦珂
排版|张桓瑜
封面|朱煜琳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党委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团委
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